学位专题

目录>
<

美国田园主义视阈下莫里森《天堂》的中间景观理想研究

周奇林
大连外国语大学
引用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最著名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揭示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问题著称,其第七部小说《天堂》也不例外。已有的研究在多种理论视阈下,例如后现代历史书写、空间批评、福柯的权力观等,探析小说中白人与黑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权力关系。本文立足于利奥·马克斯对美国田园主义的论述,认为小说呈现了不同历史语境下黑人和女性的中间景观理想,从生存空间层面反映了种族和性别问题的历史进程。  田园主义的核心即是中间景观——一座介于荒野与城市之间的花园景观。从美国田园主义的视角来看,中间景观成了一座带有机器的花园。荒野、花园和机器具体指从城市逃往荒野、协调荒野与城市,以及在机器时代重建中间景观理想。这三个词概括了马克斯对中间景观理想的论述,勾勒了美国的田园与进步理想。小说中,八层石头与修道院女人们的荒野经历,及其努力建设理想化生存空间的行为沿袭了美国田园主义的历史发展轨迹。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内容包括对托尼·莫里森和《天堂》的简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利奥·马克斯对美国田园主义的阐释以及本文的主要论点。第二章分析了八层石头和修道院女人们的荒野经历。中间景观理想起源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荒野。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俄克拉荷马州的荒野,满足了人们对西部是一片乐土的想象,从而吸引了无家可归的两个群体逃离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南方,以及禁锢女性的家庭空间,来此地寻找理想化的生存空间。八层石头和修道院女人们从边缘人的视角书写了西进历史,他们的荒野经历也预示了种族和性别语境中的西部花园神话。第三章探析了富裕且平静的两座花园景观——纯黑小镇和女修道院。花园协调了荒野与文明,是中间景观理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小说中,两座花园景观消解了荒野与白人至上社会、父权社会之间的张力,呈现了边缘人的诗意栖居生活。第四章讨论了在机器时代重建中间景观理想。机器作为一种反作用力,其本质就在于承认历史的真实性。小说中,西部农业机械化催生了两种田园设想:一种是建立在怀旧基础之上的情感型田园主义,另一种则是建立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复杂型田园主义。两者对中间景观理想的重建产生了不同影响。事实证明,唯有复杂型田园主义才有助于重建工作,换言之,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边缘人必须重返主流社会,争取民主权力。第五章总结了小说的实验性质以及黑人与女性为了改变从属地位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还指出应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考量种族和性别问题。  中间景观理想不仅为理想化生存空间树立了范式,还为小说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呈现了不同历史语境下黑人和女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小说最终启示黑人与女性走出过往历史的泥淖,展望美好未来。

美国小说;托尼·莫里森;《天堂》;中间景观理想;美国田园主义

大连外国语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王绍平

2020

中文

I712.074

2020-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