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73502

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试论英汉语言的相互影响

夏莲
上海海事大学
引用
不同民族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交流必然带来不同语言的接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移民杂居以及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接触,都会引起语言间的相互接触。正如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语言,象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物和交际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1研究语言接触是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或某种具有文化优势的语言凭其内在张力向处于文化劣势的语言自然渗透;或某种处于文化劣势的语言出于自身的需要,向具有文化优势的语言主动吸收;而更多的则是某两种势均力敌的语言为了各自的客观需要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流。 早期的英汉词典记载了最初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现象(languagecontact),发生于晚清社会的“西学东渐”与新教传教士的东来留下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痕迹。随着中国敞开国门,尤其是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语言接触和第二语言习得常常伴随着语言变化,即一种语言中的某个成分(包括结构)在语言接触或习得过程中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这种现象通常称作“语言迁移”(languagetransfer)。语言迁移会涉及语言的不同层面,既有语音、词汇的迁移,也有句法、篇章的迁移。随着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接触不断增加,其相互迁移现象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语言中的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最为敏感,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直接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即借词,也称外来词。词汇的相互迁移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外来词的借入。本文第三章主要涉及英汉词汇相互借贷,当然,其中以汉语借自英语的外来词为主,同时涉及英语语源外来词的汉化问题。汉语外来词数量巨大,特色独具,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可谓浩如烟海,不得不承认,笔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十分肤浅。同时,不同语言之间词语的借贷往往是相互的,英语在向汉语大量输出词语的同时,也从未停止过对源于汉语的词语的引进。这些词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播了中华文化,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随着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日益频繁的接触,英语对汉语的借入亦有增多的趋势。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篇章层面的相互迁移不像词汇迁移那样显著,近年来人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句法和篇章层面的迁移,它们只是“初‘露峥嵘’,从共时语言学角度来看,它们都是语言变异现象。如何看待这些变异,它们能否对整个汉语句法的历史演变产生影响,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影响,这些恐怕是我们不得不要面对的问题。”2对于这个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第四章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以上层面的相互迁移现象作初步尝试。 对比分析(CA)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著名语言学家RobertLado在他的语言学著作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首次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阐述了母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两种有差异的语言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产生迁移现象,因此,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探讨英汉词汇相互迁移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对比分析的原则,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英汉词语意义的非完全对应和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论述。同时,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最后论述了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待母语的干扰,促进正迁移。 毫无疑问,笔者所作的探索只涉及有限的若干问题,仅如蜻蜒点水般地浅尝辄止。本文所涉及的课题期待着人们在理论上的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也期待着有更为翔实的调查数据来进一步验证各种假设。

英语;汉语;语言接触;语言迁移

上海海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郑立信

2004

中文

H030

107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