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证候规范研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趋势

封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引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它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而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就是证候,这是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概念。中医的理、法、方、药都是围绕证候,以证候为依据来展开的。因此,它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并且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各抒己见、自创新说,形成了中医药名词术语及中医临床辨证用语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医疗状况下的明显差异。这个问题在证候相关的内容方面特别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的传播与交流,特别是延缓了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证候的不规范现象同时也阻碍了中医学自身的持续发展,干扰了行业内部的交流及学科之间的沟通,成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并快速走向世界的瓶颈。 因此,进行证候的规范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统一的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的规范标准就成为当今中医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这不仅是当前中医学科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而且对促进中医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加速加深中医与世界的交流,均有深远的意义。 证候规范化研究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很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回顾与思考,以寻求有益的经验,总结走过的弯路,使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更顺利地得以进行。然而,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尚未有研究者针对证候规范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导师张志斌的建议下,我选择现代证候规范作为硕士研究课题。不仅因为这是973计划项目“证候的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证候规范与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更是由于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证候规范研究的发展过程现代证候研究始自上世纪50年代,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约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是证候理论研究的开始阶段。在党的正确中医政策的感召下,广大中医工作者振奋精神,要“发扬中医”。中医学家秦伯未、朱颜、任应秋等倡导重视中医的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最富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容之一,引起了当时对辨证论治的研究热潮。对“证候”这一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展开了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使“证候”从中医病证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由于讨论之初,对辨证论治的“证”字含义理解不一,致使对“证”、“症”、“病”义界的划分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争论尤为激烈。通过对证、症、病的研究争鸣,使三者的内涵、外延都日渐明晰,为证候规范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约自80年中期到90年代末期,是证候规范研究的展开时期。真正意义的证候规范研究正是始于80年代中期,迄今已逾20年。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证候规范研究,是指并非在相关名词词意上的讨论与争鸣,而是以在科研、教学、临床三方面有一个统一标准为目的的关于证候概念、证候分类、证候名称与证候诊断等的专门研究。1983年国家卫生部成立中医证候规范研究协作组,正式启动了证候规范研究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倡导下,学术团体及众多学者在证候规范研究过程中,立足于保持中医学的特色优势,充分注重保持与发扬中医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成果。至上世纪90开始,证候规范研究的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有多位高水平的著名专家领衔完成的多个重要的相关课题,而且还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完成或由重要的学术团体组织完成的证候相关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证候规范研究的水平,在中医科研、教学、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中医药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中药新药指导原则、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等具有一定约束力与权威性的研究成果的颁布,改变了中医证候完全没有标准可循的状况。 第三个阶段,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前四年。自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后半阶段,由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多学科复合型人才逐渐加入中医研究的行列,包括文史哲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统计学、理工学等各方面的学者,使中医证候研究突破了旧的模式而呈现多学科融合发展态势。比如在证候概念的研究方面,不同学科的学者引进现代哲学、复杂性科学、逻辑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及中医临床实践,诠释证候内涵、特征。在证候诊断标准规范研究方面,众多学者运用数理统计诊断技术、泛系理论的量化原理、模糊数学方法,并结合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的方法等多学科知识,探索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及量化诊断指标,为早日实现证候规范化、标准化作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工作。另外,采用以往可能不太受重视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方法对证候相关内容进行溯源寻流、比较异同、界定涵义等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对证候规范研究有了更大的投入,2004年国家973计划已将证候规范研究纳入重点基础性研究项目的范围之内,同时还开展了其他各级证候相关研究的基础或临床课题,力图使证候的规范研究得以取得更大的成绩,使其在诊断标准、临床指南与疗效评价标准等方面能形成被认可、能推广,立得住的成果。 证候规范研究成果在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卫生行政部门、学术团体及众多学者在证候规范研究过程中,立足于保持中医学的特色优势,出台了一系列的证候规范研究成果。一类是以著名专家牵头的课题组所完成的研究成果。如赵恩俭主编《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1984),邓铁涛主编《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1984),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987),冷方南主编《中医证候辨治轨范》(1989),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1990),程绍恩、夏洪生主编《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1993),欧阳铸主编《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1998)等。 还有一类是国家政府部门组织完成,并以政府的名义颁布的具有一定约束力与权威性标准类成果。如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199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这三个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中医证候规范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还于1993年、1995年、1997年连续颁布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二、三辑,并于2002年由郑筱萸主编重新整合三辑内容,出版新一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中也对许多中医证候的名称与诊断进行规范。 第三类是中医专业学术团体完成的本专科行业范围内的病证结合层面上的证候诊断标准。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完成的第一代、第二代《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执行效果。现在,还有中医内科学会正在致力于其他10个重要病种的中医证候临床诊断指南。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中医名辞术语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医学百科全书》、《主题词表》、《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医药学名词》等,也包括部分证候规范研究的内容。此外,中西医学者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中医证候的规范研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 以上各研究成果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都具有各自本身的特色,在促进辨证论治规范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证候规范研究的不足中医证候规范研究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的诸多方面,是一项艰巨复杂工作。虽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各种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重要课题。 首先是证候概念的解释尚未达成一致。这种状况虽然对于证候规范研究深入进行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各成果之间的比较与交流却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而且也不利于证候相关内容的推广,尤其是对于中医年轻人才的培养与不同行业人员对中医的理解会有一些困难。第二,证候的分类尚不统一。由于辨证方法多元化,形成了证候分类的多元化。因此,证候分类的规范化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从已经完成各项证候规范研究工作结果来看,证候分类的情况依然相当复杂多样。第三,现存的证候命名方式,种类繁多。一系列的证候规范研究成果的形成,使证候的命名与以前完全不规范的状况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证候名称不统一的状况仍然存在。各种研究成果中提出的证候名称,相互重合率较低,说明目前对规范证候名称学术界的看法很不一致。另外,同一内涵的学术术语在不同类的证候规范研究成果中,称谓也不尽相同。第四,证候相关的名词术语表述不规范,例如中医症状表述不规范的情况就很常见,这可能与中医名词术语的尚不够规范密切相关。第五,在不同病证结合的相关成果中的同一病种下所涉及相关证型差异比较大,这种情况也可能导致不同研究结果难以进行比较。 本研究所引出的对今后证候规范研究工作的启示通过以上研究,首先得到的是思想理念方面的启示:证候规范研究是一个走向完善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工作。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各项研究成果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的进步,疾病谱、人体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中医证候也会出现新情况、新内容。因此,证候规范研究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必须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更新。 第二,证候研究需要统一组织,多方协调。鉴于中医自古以来存在着多学派、多观点的状况,导致了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复杂性、艰巨性。而以往已经形成的规范成果又表现出一种相互之间不统一的情况。

中医证候;规范化;辨证论治;中医临床;名词术语;临床辨证用语

中国中医科学院

硕士

中医医史文献

张志斌

2006

中文

R241;R2-09

53

2007-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