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33061

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作用的研究

赵英华
佳木斯大学
引用
目的:观察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咀嚼肌的肌电活动,下颌运动轨迹和疼痛症状的影响。明确咬合板的高度因素对TMD患者颅颌系统的作用。 方法:73例诊断为TMD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咬合板,使垂直距离升高3mm(26例),5mm(24例)和7mm(23例)。另选取1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1.使用肌电图仪于治疗前、戴板即刻、一个月、三个月时分别记录在静息和最大紧咬时双侧咬肌(MM)和颞肌前束(TA)的肌电值。 2.在治疗前和戴板后三个月时应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计议记录并保存下颌运动轨迹,包括自然开闭口轨迹、快速开闭口轨迹及速度、由息止颌位至牙尖交错位轨迹。 3.每组存在疼痛症状的TMD患者根据疼痛部位分为肌痛和关节痛,分别于戴板前及戴板后三个月进行疼痛评分法(GS)问卷测量。以评价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疼痛的影响。 结果:1.治疗前各组患者的静息状态TA和MM肌电值及紧咬状态MM肌电值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戴入咬合板即刻(戴板测量)各组患者的咀嚼肌静息和紧咬肌电值均明显低于同组戴板前的测量值,5mm和7mm咬合板对MM紧咬肌电值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3mm组。各组静息肌电值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而紧咬肌电值逐渐上升。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在LTA静息及RMM紧咬肌电值存在组间差别。在治疗的三个月期间,不同高度的咬合板治疗下不同测量时间点测量的静息及紧咬肌电值的变化趋势不同,其中3mm组的变化较小。 2.戴入咬合板三个月后,下颌从MPP到ICP的侧后移均得到纠正,各组张闭口轨迹的一致率得到提高,其中5mm组与7mm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自然张闭口轨迹一致性提高,总有效率为76.8﹪,而且3mm组与7mm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戴板后张闭口速度较戴板前增大。 3.运用咬合板治疗时,疼痛症状逐步改善,而且对肌痛的改善好于关节痛。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肌痛的影响不同,其中3mm组与5mm组、7mm组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在对关节痛的改善方面,咬合板的不同高度间未见显著性差异。 结论:咬合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TMD的方法。应用咬合板可以很好地缓减肌功能紊乱、纠正异常的下颌运动以及缓解疼痛症状。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咬合板;垂直距离;下颌运动;疼痛测量;肌电活动;咀嚼肌

佳木斯大学

硕士

口腔临床医学

刘继光

2005

中文

R782.6

42

2007-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