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稻草还田对双季稻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研究

李倩
湖南农业大学
引用
本文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用于早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为减少环境的污染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进行了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当年晚稻和次年早稻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当年晚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土壤放线菌数量一直呈下降态势之外,土壤好气性细菌、厌气性细菌和真菌数量均呈现前期急剧增加、中期缓慢减少、后期迅速减少的变化特征,土壤微生物活度则呈现前期迅速增强、达到最大值,中期迅速下降,后期缓慢回升的变化趋势;土壤木聚糖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则呈前期增加、中期最高、后期迅速下降的特点;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大体上都呈一直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脲酶活性呈前期增加、中期减少、后期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土壤氨化作用强度一直呈下降态势,而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则呈前期增强、中期最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动态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经过分析评价发现,在晚稻栽培时,以早稻秸秆2500-5000kg/hm2翻耕还田较为适宜。 在次年早稻栽培时,土壤好气性和嫌气性细菌数量呈现前期迅速提高,中后期快速下降的趋势,真菌和放线菌呈现前期迅速下降,中后期缓慢上升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活度则呈现前期开始上升,中期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后期又有所回升的趋势。土壤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以分蘖盛期为界点,表现出前期增加、后期下降的特点;土壤脲酶呈现先缓慢下降,再迅速下降,最后再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早稻各个生育期的变化不大。土壤氨化作用强度的变化特点是先下降后上升,在齐穗期达到高峰后又迅速下降;而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则呈现前期快速下降、中期缓慢增加、后期再急剧下降的趋势。 经过稻草翻耕还田后,稻田土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同的稻草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活度、土壤酶活、土壤微生物作用强度的影响不同,从本实验来看,33﹪和67﹪稻草还田较0﹪和100﹪稻草还田更能改善稻田土的质量。

稻草还田;土壤微生物;微生物活度

湖南农业大学

硕士

植物病理学

肖启明;谭周进

2006

中文

S511.099;S141.4

50

2007-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