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斜带石斑鱼利用糖的研究及与杂交罗非鱼的比较

王勇
中山大学
引用
本论文前三个章节研究了斜带石斑鱼对糖类物质的利用。第四章研究了杂交罗非鱼饲料中糖的适宜添加量,并与石斑鱼对糖的利用进行了比较。 主要结果包括如下7个部分。 1、以4组等氮(45%的粗蛋白)、等脂肪(9%的粗脂肪),分别含有5、12、19和26%的生玉米淀粉的饲料喂养斜带石斑鱼10周,以评价石斑鱼对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糖的利用。实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组饲料随机投喂3个缸的鱼(每缸15尾,初始平均体重为20.79±0.43克),每天投喂两次、均饱食投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未受饲料糖含量影响而表现出显著差异。26%组比5%和12%组的石斑鱼具有显著高的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保留率。饲料系数和饲料日摄入量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并且26%组显著低于5%和12%组。肝体比和肝糖原含量均受饲料糖水平的显著影响,都与饲料糖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肠脂比不受饲料糖水平的影响。全鱼、肌肉和肝脏中的脂肪含量在各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以生玉米淀粉为糖源,石斑鱼能有效利用饲料中26%的糖。 2、以酪蛋白和白鱼粉为蛋白源、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鱼油和玉米油为脂肪源配制6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喂养石斑鱼,以评价饲料中不同糖与脂肪的比例(糖脂比)对石斑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6组饲料(1-6)分别含33.75、27.5、20.25、13.5、6.75和0%的糖,相应添加了0、3、6、9、12和15%的混合油以平衡饲料的能量水平,并相应形成10.9、5.2、2.5、1.1、0.5和0的糖脂比。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受糖脂比影响差异显著,在第5和第6组可见最高,其次为第2、3和4组,最低为第1组。第一组比其它组有显著高的饲料系数和显著低的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保留率。在2、3、4、5和6组中,第6组比第3组有显著高的饲料系数和显著低的蛋白质效率,并且第6组比其它组有显著低的蛋白质保留率;而能量保留率在第5组为最高。肠脂比受实验处理影响差异显著,并随着饲料糖脂比的降低而升高。肝体比随着糖脂比的降低而显著减少,在第1、2和3组可见最高值,其次为第4组,再次为第5组,在第6组为最低。随着饲料糖脂比的降低,全鱼水分含量显著减少而脂肪含量显著上升。肝体比与增重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肝糖原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饲料中高于6.75%的糊化淀粉不能被石斑鱼有效利用,而实验条件下维持石斑鱼快速生长的14.36%的脂肪可以被有效利用。 3、以含有46%的蛋白质和11%的脂肪、分别含有20%的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糊精和生玉米淀粉的5组饲料和含有20%纤维素的对照组饲料喂养石斑鱼9周,随后进行表观消化率的实验,评价不同糖源对石斑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对照组的生长和对饲料的利用均低于添加了可消化糖的各组。在5种糖源组中,蔗糖和淀粉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糊精和淀粉组比其它组有显著高的饲料同摄入量和饲料系数(饲料系数在蔗糖和淀粉组没有差异),同时有显著低的蛋白质效率和能量保留率。蛋白质保留率在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组最高,其次为淀粉组,糊精组为最低,但葡萄糖和淀粉组间差异不显著。淀粉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糖源组。肠脂比在蔗糖中最高,其次为葡萄糖、麦芽糖、糊精和淀粉组,在对照组可见最低。蔗糖和淀粉组的肝体比显著低于葡萄糖、麦芽糖和糊精组,但均高于对照组。肝体比与增重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肝糖原含量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虽然生玉米淀粉组比蔗糖组石斑鱼对饲料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但石斑鱼利用蔗糖和淀粉比葡萄糖、麦芽糖和糊精更为有效。与肝糖原含量呈正相关的肝体比,是石斑鱼利用不同糖源的能力的反映,并且是与生长呈负相关的。 4、以蔗糖和生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配制含有50、46、42%蛋白和相应含有18、22、26%糖源的等脂肪等能的6组饲料,喂养石斑鱼8周,以评价不同种类和含量的糖对石斑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3个蔗糖组中,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糖水平的改变没有显著差异。在淀粉组,26%组比18和2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并且在26%糖水平下淀粉组显著低于蔗糖组。在蔗糖组,饲料日摄入量和饲料系数都随糖水平的升高而上升,二者在26%组都显著低于18和22%组。在淀粉组,饲料日摄入量与蔗糖组的变化趋势相似,26%组显著高于18%;而饲料系数在不同水平下没有显著差异。蛋白质效率在不同水平下和不同糖源之间均未见显著差异。蛋白质保留率仅在18%糖水平下可见蔗糖组显著高于淀粉组。在蔗糖组,能量保留率随糖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在26%组可见显著最低值。而在淀粉组,在各糖水平下能量保留率未见显著差异。但在22%糖水平下,淀粉组能量保留率显著低于蔗糖组。全鱼和组织成分受糖水平和种类影响变化较小。结果表明,石斑鱼饲料中添加26%的蔗糖可以将蛋白质的添加量由50%降至42%,而淀粉对饲料蛋白的节约作用低于蔗糖,在42%的蛋白水平下生长下降。 5、以等氮等脂肪、含不同种类淀粉的三组饲料喂养石斑鱼60天,以评价石斑鱼对不同淀粉的利用能力和不同淀粉对石斑鱼的影响。3组饲料均含有45.4%的粗蛋白和10%的粗脂肪,并分别含有25%的生玉米淀粉、糊化玉米淀粉和混合淀粉(生淀粉∶糊化淀粉,1∶1)。生淀粉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糊化淀粉组,但混合淀粉组与其它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生淀粉组的饲料同摄入量显著高于其它组,但饲料系数在各组间没有差异。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受实验处理的影响显著,均在生淀粉组最高,其次为混合组,最低为糊化淀粉组。蛋白质和能量保留率,存活率,全鱼和肌肉组成在各组间均未见显著差异。生淀粉组比其它组具有显著低的肝体比、肝脏水分和糖原含量,而同时具有显著高的肠脂比、肝脂肪和蛋白含量。肝体比和肝糖原含量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而增重率和饲料糊化淀粉含量呈显著(P<0.05)的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25%的饲料糖水平下,生玉米淀粉而不是糊化玉米淀粉,可以被石斑鱼有效利用。 6、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豆油和卵磷脂为脂肪源,配制6组均含有29%的蛋白质和10%的脂肪、并分别含有6、14、22、30、38和46%的玉米淀粉的纯化饲料(各组饲料相应的能量蛋白比为35.6、37.9、40.2、42.5、44.8和47.1KJg-1),饲喂初始体重为9.1±0.1克的罗非鱼8周,观察饲料中糖的不同添加量对罗非鱼的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22、30、38和46%淀粉(饲料能量蛋白比≥40.2KJg-1)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6和14%淀粉(饲料能量蛋白比35.6或37.9KJg-1)组,但饲料淀粉含量从22必升高到46%时,生长没有显著差异。蛋白质沉积率的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同,并在22%淀粉组最高。鱼体营养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不同淀粉含量显著改变全鱼体组成。22、30、38和46%淀粉组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6和14%淀粉组;灰分含量随淀粉添加量的升高而减少;但全鱼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并未显示与淀粉添加量相对应的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说明,罗非鱼对饲料中添加46%的淀粉能很好的利用而不出现生长停滞,但在含有29%蛋白质和10%脂肪的饲料中,22%的淀粉含量或40.2KJg-1的能量蛋白比对罗非鱼是最适的。 7、石斑鱼和罗非鱼对糖的利用存在差异。因为对饲料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肉食性的石斑鱼能利用的饲料糖水平比杂食性的罗非鱼低。在饲料蛋白含量为45%、脂肪含量为9%时,石斑鱼摄食不同能量水平、含有5%至26%的生玉米淀粉的饲料生长没有显著差异,但在26%的糖水平下饲料利用率显著上升。在饲料蛋白含量为29%、脂肪含量为10%时,罗非鱼摄食不同能量水平、含有6%至46%的生玉米淀粉的饲料生长和饲料利用差异显著,饲料糖水平达到或超过22%时生长和饲料利用显著好于6%和14%的糖水平。但饲料糖水平由22%增加至46%,生长和饲料利用没有显著升高。石斑鱼全鱼脂肪含量不受饲料糖水平的影响,而罗非鱼的全鱼脂肪含量在饲料糖水平达到或超过22%时显著升高。石斑鱼肝脏糖原含量、肝体比和饲料糖水平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石斑鱼能有效利用饲料中26%的糖;而罗非鱼能有效利用46%的糖,但在实验条件下饲料中含有22%的糖是最适宜的。

斜带石斑鱼;杂交罗非鱼;饲料利用;糖类物质

中山大学

博士

海洋生物学

麦康森;何建国

2006

中文

S963.16;S965.334

115

2007-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