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1695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杨雅静
山西大学
引用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后,全国9亿多农民一下子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这种经营制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次改革也使得农民从高度集中的状态一下子分散成为马铃薯状态——孤立、无序、盲目,以落后的小农生产来应对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分散的农民个体来应对来自国家政权的高压;以较低的农民素质来应对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农民在经济、政治及社会事务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横观我国社会的其他群体却都以不同的组织形态存在着,能够以组织的力量有序、高效地维护自身权利,而农民群体却是一盘散沙,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的权利。 于是,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怀的目标。2004年全面推广的税费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国家权力退出乡村,这为农民组织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此外,国家提出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这说明了国家对农民群体的关注,也体现了农民发展的前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权利意识也在逐渐觉醒,他们期望能通过某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国家政策的允许和倾斜以及农民群体利益表达的需求使得农民组织的建立成为必然。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希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观点的提出,意味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给予农民权利,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让农村真正民主起来,让农业真正繁荣起来,以脱离目前三农问题的窘境。这一政策的提出,也从客观上为农民组织的培育创建了良好的背景支持,它将改变农民“原子化”的现状。 因此,本文期望能够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寻求农民组织发展的新契机。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需求来阐述建立与发展农民组织的必要性;第二章分析目前农民低组织化的现状和原因;第三章阐述农民低组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第四章探讨提高农民组织化的途径;第五章评价农民组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以政治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理论建构,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民组织的建立与发展。通过以上研究,将为农民组织的建立及发展提供一种理论支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运行提供切入点,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的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组织;农民组织化;农民权利

山西大学

硕士

行政管理

董江爱

2006

中文

D422.2

37

2007-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