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16886

关于量子场论哲学基础的争议

程守华
山西大学
引用
本文立足于对量子场论的概念基础进行历史、动态的分析,从前理论时期的粒子、场概念入手,进而分析在数学模型建构过程中引入的后继概念集合,一方面揭示了量子场论引发的物理学概念革命图景,另一方面导向后继理论建构出现的发散困难。强调了这必然导向对量子场论还原论哲学基础的反思,提出新近出现的反还原论发起的反击。最后,指出科学理论的产生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的,无论是还原论还是反还原论都是片面的,与其对以往的哲学基础进行缝缝补补,还不如重建一种新的哲学基础对量子场论目前的困境进行清晰的阐释,这种新的哲学基础就是从语言哲学中发展起来的语境方法。事实上,量子场论只是一种唯像性的经验体系,只有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才能对量子场论目前的状况有一个正确而合理的把握。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首先,简单回顾“波粒二象性”概念的确立及概念的后继发展到“场粒二象性”,引起物理学概念基础的变革。但这个变革并不意味着理论物理学的概念基础已经确立起来,并指出,概念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概念对应的语形——数学模型的建构及逻辑推演中。这样,概念体系中包含在数学形式体系建构中引入的概念混乱。其次,我从“场粒二象性”预设的两种图景“粒子图景”和“场图景”两种思想方法进路,分析从量子力学如何通过“一次量子化”与“二次量子化”操作发展到量子场论,通过对数学形式的考察去反思概念预设的两种本体并存的尴尬所在。最后指出,对量子场论概念问题的讨论,需要明确所讨论的理论语境,而这把我们引向数学概念和数学形式的本质(哲学基础)上。在我们建构物理理论成为一个实在结构的近似时,我们需要数学概念作为表征最终结果的逻辑简化关系,这是一扇窗户,通过它我们到达了对实在的理解,就理论中存在的表征部分与约定部分的相互分离,便引发出一个重要的解释问题:物理实在或数学概念的部分实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很明显仅仅这些数学概念是某些形式所必要的,它们在等价的形式变换中具有不变性,或者作为一种根本本体,或者作为推出物,拥有实在的一部分的证据。特别是鬼场等在其中的作用等数学中的附加结构的讨论。这是大的哲学背景中关于量子场论与还原、反还原争论的导火索。从本质上指出,存在于以上概念(本体或语义)及数学形式(语形)的内在困境,重新让人们回到还原论和反还原论的两种争论,那么,如何调和两者的矛盾呢,我们需要将问题放在语境中,强调解答空间应该放在整个语义——语形——语用的有机语境中看待问题,从量子场论目前仅仅只是唯象性的理论而突出量子场论所具有的经验性及境遇性。量子场论无论在概念进化还是在数学体系的建构上得不到进一步实质性发展的根本原因需要放在人类文化进化的整个历史的动态空间去解答,突出语境作为边界条件,将语形、语义、语用统一在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单元中,去理解对理论与实在之间的本质关系。 本文的创新在于:认为量子场论的概念集合包含本体意义上的概念和数学结构中引进的后继概念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点,后者是前者的本质的揭示。表现在:首先,从量子论发展到量子场论的动态历史过程体现出概念体系变革的内在动力。其次,对数学概念冲突的深入批判性分析澄清了二元本体的困难引发的重整化问题的本质。指出,量子场论的还原论基础不能单纯从反还原论的角度给出出路。而科学的语境发展方法是量子场论哲学基础的具有前途的方法论。 本文的难点:1,物理学理论背景的把握难点:对物理学前沿——量子场论本身的概念基础及数学建构历史发展脉络的正确把握。2,理论困境发生的本质哲学基础的梳理:量子力学到量子场论的发展方法是纷繁复杂的,关于其理论教材也是侧重点各不相同。而重整化困难如何从这当中引发出来,从根源上的追溯需要相当的数学、概念、哲学基础的考察上。3,视角的结合难点:澄清还原论及反还原论争论的根本基点,进而寻找新的哲学基础。

量子场论;语境;概念基础;还原论;反还原论;数学模型

山西大学

硕士

科技哲学

郭贵春

2006

中文

O413.3;C02

39

2007-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