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09711

卷入欺负行为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及其移情能力

李小玲
山东师范大学
引用
学校欺负行为的研究已风靡全世界,但早期的研究主要涉及欺负行为的发生等一些基本特点。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欺负行为发生的背景及发起欺负行为的儿童的人格特点等方面。以往的研究强调了社会环境和个体特质对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的作用,但在个体的行为发展中,认知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和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考察认知在儿童欺负行为发展中的调节作用,了解欺负者发起欺负行为的根本动机,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干预策略。本研究以故事情景为实验材料,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217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和移情能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也考察了卷入欺负行为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和移情能力以及不同欺负类型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和移情能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和移情能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1)各年级儿童对信息的解码不存在差异。四、五年级儿童比六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对他人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四年级儿童在反应生成阶段生成的攻击行为和无关行为均少于六年级儿童,向他人求助行为多于六年级儿童。四年级儿童对积极行为后果的效能预期比六年级儿童更积极,四年级儿童对逃避行为后果的效能预期比五年级儿童更积极。各年级儿童的移情能力没有差异。 (2)男女儿童对信息的解码不存在差异。在对他人行为意图敌意归因的偏向上,男女儿童没有差异。男生在行为反应中的求助行为多于女生。男生对求助行为后果的效能预期比女生更积极。女生的情绪确认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都高于男生。在情绪的反应能力,男女儿童没有差异。 (3)在反应生成阶段,经提示后,儿童所生成的向他人求助和积极的行为反应增加,而攻击的行为反应和逃避的行为反应减少,无效的行为反应没有变化。 2、卷入欺负行为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和移情能力的特点(1)欺负儿童对信息的解码不存在缺陷,并且不存在对他人行为进行敌意归因的偏向。与欺负/受欺负儿童相比,男欺负儿童和无关儿童更多地把攻击行为当作最有效的行为反应。不同欺负类型儿童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直接欺负儿童对信息的解码水平低于间接欺负儿童,但在解释、反应生成和反应评估阶段,不同欺负类型儿童之间没有差异;间接欺负儿童的情绪确认能力高于直接欺负儿童。 (2)受欺负儿童对信息的解码不存在缺陷,也不存在对他人行为进行敌意归因的偏向。面对问题情景的即时反应中,受欺负儿童的无效行为反应多于欺负儿童、欺负/受欺负儿童及无关儿童;经提示后,这种差异消失了。 (3)欺负/受欺负对信息的解码能力低于无关儿童,与欺负儿童、受欺负儿童均不存在差异。欺负/受欺负儿童存在敌意归因倾向。女欺负/受欺负儿童比欺负儿童更多地把攻击行为当作最有效的行为反应。欺负/受欺负儿童的情绪确认能力低于无关儿童,但在观点采择能力和情绪反应能力上,二者没有差异。

欺负行为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移情能力;儿童人格;敌意归因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张文新

2006

中文

B844.12;B848

49

2007-06-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