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社会资本与多元化贫困治理——基于广州市F街的研究

刘敏
中山大学
引用
一直以来,政府主导的救助式扶贫是中国扶贫的主要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降,多元化贫困治理在中国农村扶贫逐渐兴起,但政府绝对主导的城市扶贫体制未有实质性改变。伴随城市贫困问题的日益恶化,仅靠政府救助式扶贫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贫困人口的多元化需要,一些城市开始透过官商民合作,发动社会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多元化贫困治理。   这种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实层面看,它突破了政府主导的救助式扶贫体制,代表了城市扶贫的一种实践创新。从理论层面看,它的要义是发动社会参与、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官商民共同减贫,这为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贫困治理问题提供了经验素材。但是,目前学术界较少有人关注这种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广州市F街在发展多元化贫困治理方面起步较早且较成功,它为研究多元化贫困治理现象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启示性案例。本文以F街为个案,探究多元化贫困治理现象并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它对于改善城市贫困治理的意义。   与政府救助式扶贫相比,F街的多元化贫困治理强调政府、企业界、NPO和社区等多元行动主体参与贫困治理过程,形成合作关系网络在其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贫困人口提供多元化支持与帮助。多元化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是策略性合作,即在资源互换与共享的基础之上,政府、企业界和NPO在社区层面进行广泛的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为贫困治理做出贡献。多元化贫困治理不仅是对政府救助式扶贫的补充与完善,而且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等方面对于推动城市贫困治理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通过国家赋权与社会参与,多元化贫困治理促进了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的发展,不仅巩固了他们与亲朋、邻里等的强关系,促进了联结型(bonding)社会资本的发展,还发展了跨网络、跨界别的弱关系,把他们与更广泛的群体与公共机构联系起来,促进了桥接型(briding)社会资本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F街特定的社区情境因素为社会资本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建构作用。社会资本增强了贫困人口与其他不同背景的个人、群体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其社会支持网,增加了其社会支持源,从而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社会排斥、促进其社会融入。   F街的多元化贫困治理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生成与发展,但其存在的行政干预过多、社会参与不足和非正式运作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社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强化国家赋权与促进社会参与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多元化贫困治理、发展社会资本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在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1)分析一种新的多元化贫困治理现象,发现它不仅是对政府救助式扶贫的补充与完善,而且促进了贫困人口社会资本的生成与发展。(2)分析社会资本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发现社会资本尤其是桥接型社会资本对于促进贫困人口社会融入具有重要的意义。(3)分析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发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策略合作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生成。不过,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广州市F街的经验,这种经验的独特性决定了研究结论在推论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中山大学

博士

社会学

刘祖云

2009

中文

C91-05

219

2011-05-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