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滦州影系研究

张军
中山大学
引用
本文以滦州影系为研究对象,亦即对滦州影及其影响区域的影戏进行总体研究,实际上就是中国影戏的地域性研究。   论文主要由绪论与九章正文组成。   绪论部分,梳理中国影戏的流派划分情况与“滦州影”的名称问题,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与得失,并指出选题意义与主要创新点以及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分析滦州影戏的历史演变。影戏北传的线索为我们探讨滦州影早期历史提供了可能,通过梳理相关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影戏在滦州影系区域流传的痕迹,从而将滦州影的历史大大提前。同时也为滦州影来源于北宋影戏的说法增添了具体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滦州影明代以前历史研究的缺失。黄素志发明影戏说影响颇大,然而相关材料来源的可疑、李脱尘短期内的不断加工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都使这种说法不可凭信。另外,后来各种意见的分歧,也反映了这种说法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将它当作一个传说,正确分析和使用相关材料。滦州影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其早期形态与成熟形态的并存,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影戏发展演变的历程。滦州影系正是在滦州影发展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第二章对滦州影戏的分布与传播进行研究。滦州影几乎遍布我国华北、东北各省市,这一传播空间上的广度与密度,大体反映了滦州影的分布情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滦州影的巨大影响力。梳理滦州影的分布情况,也为进一步分析滦州影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滦州影的传播路线和途径基本上表现为由影戏艺术基地向周围扩散,或随着人员迁移而传播,或由于战争等特殊原因而传播,其中影戏艺人的流动是最为直接的传播方式。文章以移民与商业活动为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滦州影传播历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并涉及到影戏传播的复杂性。政府政令对影戏传播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禁止性的措施,直接延缓或破坏影戏的发展历程.庙会是一种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于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它为影戏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从而成为民间影戏传播的重镇,它曾经在滦州影的传播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文章分别从传播方式、外部力量的影响以及传播基地三个方面对滦州影的传播进行了分析,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影戏传播的内在规律与外在因素。   第三章论述滦州影戏的班社与传承。影戏班社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出影戏的兴衰,同时也折射了影戏在当地的市场价值以及受欢迎程度,从而也对艺人以及影戏的发展走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影班的组织经营与影戏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这里主要涉及到班主、艺人、酬金、分配等方面。通过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大型班社与普通班社的差异,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出场合与服务对象,在推动影戏艺术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但正是它们的同生共存,互为补充,有效地促进了影戏的发展。影戏的传承离不开跟班学艺,如果说,艺人是影戏传承的主体和纽带,那么影班则是影戏传承的阵地和保障。影戏的传承方式以亲缘传承与师缘传承为主,传承过程中有各自的运作手段,子弟科班的情况可以为影戏传承提供较为详细的个案,传承过程的完成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从而导致部分传承内容流失。另外,剧本、雕刻、演唱、操纵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传承特点,它们的合流才能有效地延续影戏的发展。影戏的一些基本模式是影戏艺术基本经验的总结,它们在影戏传承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影戏艺诀为师傅授徒和徒弟学艺提供了直接的借鉴,艺诀授徒法也是影戏传承方式之一。   第四章探讨滦州影戏的剧目与剧本。说唱形式的延续以及一些基本句式的形成,均表明早期影戏剧本形态与滦州影剧本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滦州影卷的作者现在知道姓名的已经很少,正是大量无名氏作者的努力和付出,使得滦州影影卷蔚为大观。滦州影影卷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渐进过程,文人的参与直接促进了影卷品格的成熟与提高。可知的滦州传统影卷数量,包括连台本和单出,共计一千一百多种。笔者在前人基础上整理出详备的《滦州影总目》,对滦州影影卷进行总体检阅,力争呈现滦州影影卷的一篇总帐。滦州影影卷有一套基本的情节模式,影卷内容包括历史、才子佳人、神怪、公案等各种题材,但以历史故事为主。滦州影的影词结构颇为丰富,文章综合诸家所举进行分析,尽量展现其间的差别。文章以《二度梅》为个案,分析从小说转变到影卷的技巧,并探讨影卷的一些内涵与规律,影卷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教化功能,也更加适合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至于宝卷和影戏的关系,笔者认为:宝卷更多的是利用影戏来宣传自己的教义,从而让两者之间产生了一种较为密切的相互关系,而不仅是一些学者所强调的宝卷对影戏的巨大影响。   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展示滦州影戏的雕刻工艺及其操纵艺术与演唱技巧。滦州影历代雕刻艺人使用驴皮制作影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和特殊的技巧。滦州影影人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刮皮浆皮、画稿雕刻、着色涂油、装订加杆等。操纵艺人除了掌握一般的技巧之外,还需熟悉剧本,充分了解剧情,分清人物行当与出场顺序,同时注意与伴奏、演唱艺人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使操纵成为影戏演出的有机组成部分。滦州影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结构,有着各种各样的板式与唱腔,这些板式与唱腔的掌握与运用,直接关系到影戏演出的效果。演唱时要分清生、小、髯、净、丑各个行当以及人物的好坏、忠奸,尽量展现他们之间不同的性格特征;要注意分析剧本,了解剧情与人物性格。另外,还需恰当运用一些演唱技巧,以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影戏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结合的艺术,只有演唱和操纵密切配合,才有可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滦州影历史上雕刻、操纵与演唱艺人群星璀璨,技艺高超。   第七章研讨滦州影戏与佛教之关系。滦州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艺人因为感恩而把观音当作戏神崇拜,祈求观音菩萨赐福和保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禁忌。一些传说的流传依托着人们的观音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滦州影的传承和传播。演出习俗与佛教之关系主要表现在开箱时祭祀南海大士,演出观音菩萨时规矩严格,唱愿影时观音出场了愿等方面,这些习俗也是在观音崇拜基础上产生的。对小说、戏曲多有取资的滦州影戏亦有不少佛教故事。除去直接与佛教故事相关外,影戏还有很多剧目涉及到忠孝节义、因果报应。实际上,影戏为了充分发挥其娱乐功能与教化功能,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劝善惩恶为指归,让其有效地净化民众的道德思想。   第八章分析滦州影戏对戏曲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影戏史上的地位.滦州影对戏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滦州影和其他戏曲表演艺术的交融。滦州影艺人除了了解影戏艺术之外,还能掌握其它艺术表演形式为演出服务。二、剧本、声腔和动作等的双向互动。滦州影的剧本、声腔、动作等方面与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互相影响。三、从影戏派生出新的剧种。如河北的唐剧、辽宁的凌源影调戏、辽南戏、吉林的黄龙戏是在剧种大跃进的环境下形成的。由影戏到大戏的迅速转换,表明影戏的诸多戏曲因子为大戏提供了养料,由转变初期对影戏的多有依托,到逐渐融入大戏体制,也呈现出影戏因素日趋减少的趋势,然而,大戏与影戏母体之间的血脉关系依然存在。滦州影以其历史悠久、班社众多、名家辈出、技艺精巧而在中国影戏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中国影戏失去滦州影的光彩,将会减色不少。   第九章观照滦州影戏的现状及保护对策。滦州影戏的生存现状主要从影班的运作情况和生存环境进行分析。人员流动性大是民间影班的一大特点。民间影戏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一系列新变,这些变化表现出一种越向北方变化相对越小的总体态势。滦州影戏面临着影班减少、演出减少、观众稀少、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面对困境,我们要注重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做好滦州影的历史保留与现状调查;“两条腿走路”,促进滦州影全面发展:调动各种手段,培养后续观众;加强交流合作,扩大影响力。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滦州影戏的前景才有可能美好。

中山大学

博士

中国古代文学

康保成

2008

中文

I207.38

325

2011-05-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