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02715

树突状细胞疫苗影响hu-PBL-SCID鼠膀胱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实验研究

李志斌
山西医科大学
引用
第一部分人膀胱癌细胞株高侵袭性亚群的体外筛选。目的:利用体外模型筛选人侵袭性膀胱癌细胞株T24的高侵袭性亚群,并观察其体外侵袭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侵袭实验方法,在体外经三次,筛选出人侵袭性膀胱癌细胞株T24的高侵袭性亚群,命名为T24-Ⅲ。绘制子代细胞T24-Ⅲ与母代细胞T24的体外生长曲线,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比较这两种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与体外运动能力,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两种细胞的MMP-7mRNA表达水平。结论:本实验用改良的Boyden小室侵袭实验成功地筛选出了人侵袭性膀胱癌细胞株T24的高侵袭性亚群T24-Ⅲ,其体外侵袭力与体外趋化性运动能力均强于母代细胞T24;两种细胞的体外侵袭力与体外趋化性运动能力呈正相关;体外培养条件下,二者的MMP7mRNA表达水平无明确差异。 第二部分hu-PBL-SCID鼠膀胱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目的:建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重建的SCID鼠膀胱癌淋巴道转移模型,观察体外筛选获得的人膀胱癌细胞株高侵袭性亚群T24-Ⅲ细胞与其母代细胞T24的体内侵袭与转移情况,并评价该模型用于DCs疫苗干预膀胱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经过渗漏筛查的SCID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为T24-Ⅲ细胞组与T24细胞组,都经腹腔注射兔AntiasialoGM1,再将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4×107个·只-1的剂量,经腹腔注射,并在小鼠的右后肢大腿内侧皮下,分别注射T24-Ⅲ细胞与T24细胞,3×106个·只-1。于第2周末,每组分别处死2只鼠,于第4、5周末每组各处死4只鼠。处死鼠时,观察鼠的各脏器大体解剖,取外周血、脾脏、瘤体、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右侧髂血管旁淋巴结+右侧肾门淋巴结。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人IgG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与脾脏中CD3+、CD4+、CD8+的细胞;称瘤重,一半瘤体作普通病理检查,另一半用于RT-PCR检测;淋巴结标本分为两组,一组为腹股沟淋巴结、另一组为髂血管旁淋巴结与肾门淋巴结,各组标本一半作普通病理检查,另一半分别用于RT-PCR,定性法检测了人CK20mRNA与人hTERTmRNA的表达,荧光定量法检测了人CK20mRNA与人GAPDHmRNA的表达。结论:T24-Ⅲ细胞的体内侵袭能力与转移能力也强于T24细胞,二者体内MMP-7mRNA表达无明确差异;MMP-7mRN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范围呈正相关;用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腹腔注射可以在荷瘤SCID鼠体内成功地进行免疫重建;所建立的hu-PBL-SCID鼠膀胱癌淋巴结转移模型于第5周末出现较高水平的淋巴结微转移。 第三部分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hu-PBL-SCID鼠膀胱癌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全肿瘤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hu-PBL-SCID鼠膀胱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寻求DCs疫苗用于治疗肿瘤微转移、控制肿瘤扩散及延缓转移灶形成的可能性。 方法:经过渗漏筛查的SCID鼠12只,都经腹腔注射兔AntiasialoGM1,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4×107个·只-1的剂量,经腹腔注射,并在小鼠的右后肢大腿内侧皮下注射T24-Ⅲ细胞,3×106个·只-1,制成hu-PBL-SCID鼠膀胱癌模型。另取T24-Ⅲ细胞,反复冻融法提取全肿瘤细胞抗原,再次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rhGM-CSF1000ng·ml-1、rhIL-420ng·ml-1、rhTNF-α50ng·ml-1及所提取的全肿瘤细胞抗原的作用下诱导并扩增出DCs疫苗,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表型。将实验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于接种T24-Ⅲ细胞的第5周末与第6周末,在hu-PBL-SCID鼠的右侧腹股沟皮下分别注射0.1ml的PBS、未致敏的DCs(1×106·0.1mF1)与DCs疫苗(1×106·0.1ml-1)。于第7周末处死各鼠,用普通病理检查和荧光定量RT-PCR,观察转移灶的形成及淋巴结微转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全肿瘤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hu-PBL-SCID鼠膀胱癌有降低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有望于用于肿瘤病人的微转移治疗。

免疫重建;微转移;膀胱癌;树突状细胞疫苗

山西医科大学

硕士

外科学

米振国;史天良

2006

中文

R737.14;R338.12

54

2007-06-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