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898649

中华眼镜蛇毒组分C体外对人胶质瘤株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梁世杰
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
引用
背景和目的: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脑恶性肿瘤的50%以上,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切除,但是由于脑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特性,使得手术切除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级别较高的脑胶质瘤容易手术后复发或者脑内转移。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结果,化疗作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血脑屏障的存在及脑胶质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差异等因素,使脑胶质瘤化疗的临床效果不能不令人满意。 提高脑胶质瘤的化疗效果方法很多,通过新药研发、联合用药、局部用药甚至个体化用药等方法,使得脑胶质瘤的化疗效果有所提高。但是,迄今为止,脑胶质瘤的化疗效果仍然不能达到临床上防治复发的要求。这样,继续研发新药成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为了能够节省科研经费及实验周期,选择对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有效的化疗药物进行试验筛选,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中华眼镜蛇蛇毒组分C是已知的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效的一种生物制剂。本课题的设计分为体外部分和体内部分,体外部分是用中华眼镜蛇蛇毒组分C(NajaNajaActraVenomFractionC,N.N.A.V.FC)对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药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用细胞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该药物对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作用机制;体内部分是用U-251瘤株接种到裸鼠,制造皮下荷瘤模型,然后通过体内药物试验,研究N.N.A.V.FC对脑胶质瘤的作用。为脑胶质瘤化疗药物的扩展作出探索。本文主要阐述N.N.A.V.FC在体外的药物作用及机制部分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1.实验采用96孔板体外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培养,分别加入N.N.A.V.FC时,应用四唑盐比色法,观察中华眼镜蛇蛇毒组分C对人胶质细胞瘤株U-251的细及其他临床化疗药物,加入药物后,分别培养24小时和28小时,应用四唑盐比色法,观察N.N.A.V.FC对人胶质细胞瘤株U-251的细胞毒作用、量效关系等,并观察N.N.A.V.FC与依托泊苷、鬼臼乙叉苷、卫萌(替尼泊苷、鬼臼甲叉甙)、顺铂、卡铂、五氟尿嘧啶等临床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差异。 2.96孔板体外培养正常的脑胶质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N.A.V.FC,加入药物后,培养24小时,应用四唑盐比色法,观察N.N.A.V.FC对人正常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量效关系等, 毒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体外24孔板培养的脑胶质细胞瘤株U-251,加入不同浓度N.N.A.V.FC,形态学观察;3ug/ml药物浓度作用12小时后,固定,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as,FasL、P53、bax/bcl2的表达;分别在3.0、4.5、15小时3个浓度点,培养4小时,在超净工作台上提取DNA,行DNALADDER实验。 结果: 1.N.N.A.V.FC组分在浓度为1.5μg/ml时,即对传代细胞株产生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本实验4.5ug/ml时,24h及48h的抑制率分别为57.4%和59%.24h及48hIC50分别为5.76和7.19ug/ml。 2.分析比较U-251细胞系对各药物的敏感性,对U-251的IC50,低浓度时N.N.A.V.FC的作用比替尼泊苷强(t<0.05);血浆峰浓度时的N.N.A.V.FC对U-251胶质瘤细胞毒性作用强于血浆峰浓度时依托泊苷、鬼臼乙叉苷、顺铂、卡铂、五氟尿嘧啶(P<0.01)。 3.N.N.A.V.FC浓度与U-251胶质瘤细胞损伤程度呈正比,N.N.A.V.FC浓度在1.5ug/ml以下,U-251胶质瘤细胞的轮廓尚清晰,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胞体折光性好,细胞突起明显,N.N.A.V.FC浓度达3ug/ml时,细胞核固缩,细胞突起减少,胞体折光性减弱,胞浆内可见有颗粒,当N.N.A.V.FC浓度达4.5ug/ml时,U-251胶质瘤细胞轮廓变模糊,细胞变圆离壁,突起减少,变短,胞浆内颗粒明显增多,部分细胞涨大破裂。 4.Fas,FasL、P53、Bcl-2/Bax均有阳性表达,其中P53阳性表达率较高。 5.DNALADDER实验中有凋亡条带的出现,其中4.5ug/ml段条带最为清晰。 结论: 1.在本实验中,N.N.A.V.FC组分能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与临床胶质瘤化疗药相比较,N.N.A.V.FC是有效的、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的药物。 2.形态学的观察结果显示,N.N.A.V.FC的改变,瘤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同IC50改变一致。 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DNALADDER实验证实,N.N.A.V.FC对人脑胶质瘤株U-251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凋亡有关。

中华眼镜蛇;蛇毒组分C;免疫组织化学;脑胶质瘤;细胞毒;细胞凋亡;化学疗法

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

硕士

外科学

李维平

2006

中文

R739.41;R979.1;R285.5

56

2006-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