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儿童权利公约》与世界教育:理念与现实

宋春
东北师范大学
引用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建构和谐社会的理想呼唤,一种全新的儿童观,即儿童从被保护的客体转变为权利的主体,正在开始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儿童权利意识的唤醒、参与型儿童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一种影响儿童教育的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在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新走向——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的权利,培养参与型儿童,进而达到为将来成为参与型公民做准备。 本研究以《儿童权利公约》为背景来探讨教育中的儿童的权利。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儿童权利公约》诞生和发展的考察,指出了儿童没有实际拥有权利的现状,揭示了儿童观的变化。儿童不是父母亲的私有财产,也不是一个只靠施舍而无法自立的被动者。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自己观点的人,而且还可以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主动者。应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范畴,由被保护的客体转为权利的主体。不要只把儿童看成是未完成的作品,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儿童应与成人拥有同样的权利。要改变成年人一直垄断定义童年的权力的情况,儿童的社会概念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一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二章考察了《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和儿童权利及有关教育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三P原则(供给,保护,参与),解析了公约中的关于尊重儿童权利精神的相关条款的基本内涵。第三章是从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儿童权利公约》的这一角度来写的,重点说明了在教育实践中怎样来落实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通过教育获取的权利的。然后对贯彻落实儿童权利的途径与方法加以分析比较。论文第四章是基于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发展的瓶颈而进行的思考与研究对策。并归纳出两个值得反复探索的问题;一是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如何保证儿童权利的充分落实。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更好地体现儿童权利。

儿童权利;儿童权利公约;和谐社会;教学过程;儿童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

比较教育学

饶从满

2006

中文

D432.7;G40-011.8

43

2006-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