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

李敏伦
中共中央党校
引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由中国主导建立的第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它的出现对中国、俄罗斯、中亚,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安全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为主线,分别从该组织的理论基础、议题转换、发展前景及其与中国多边战略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论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束语,正文共有七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在导论中,论文主要就该选题的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上海合作组织的视角,即该组织发展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其所拥有的学习借鉴资源,从而为进入正文写作做好了准备。 正文的第一章是该论文的第一个部分,主要就上海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新安全观”进行了探讨。中国自1993年以来,对“新安全观”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阐释。在这些阐释中,相互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和普遍安全等概念是其主要内容。这些概念虽然也常被其它国家和组织提及和研究,但中国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并且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相互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前提,合作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途径,综合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架构,即,相互安全、合作安全和综合安全是“新安全观”的理论支柱,共同安全是“新安全观”的着眼点,普遍安全是提出“新安全观”的终极目的。这就是“新安全观”的理论框架。上海合作组织的实践就是按照这一理论框架渐次展开。 第二至第五章是该论文的第二个部分,主要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上海合作组织从“上海五国”协商机制算起,发展至今已有9年。在这9年中,该组织的主要议题经历了两次转换,即,从寻求边境安全到联合反恐,从联合反恐到加强经济合作。寻求边境安全是“上海五国”阶段的主要议题,它向联合反恐议题的转换是通过“上海五国”共同打击“三股势力”这一任务来完成的。联合反恐和加强经济合作则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的主要议题。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中心的正式成立,联合反恐的任务被该中心主要承担下来,这就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有更多的精力商讨加强经济合作的问题,议题的转换也就自然发生。在此过程中,由于议题的不同,上海合作组织呈现出不同的机制特征,论文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六和第七章是该论文的第三个部分,主要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和其它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对该组织的启示进行了探讨。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新兴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由于身处中亚复杂战略地带,由中国和俄罗斯两个重要国家主导,其它成员国的内部发展又参差不齐,其无论是外在压力,还是内部发展都不是简单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其发展前景。论文主要从成员国对该组织的国家利益诉求、该组织的发展难题、国际地位及发展潜力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上海合作组织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的结论。而要应对这些挑战,方法之一就是尽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使之尽可能少的受外部和内部的影响.在这方面,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阿盟等其它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的成功之处或不足,都可以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在结束语中,论文主要就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多边外交战略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中国是一个周边国家十分复杂的亚洲和世界大国,它的发展在对周边国家发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周边国家的反作用。如此,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态度就十分重要。而它们的态度则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是众多积极因素和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对于此,中国只能采取多边外交战略,引导积极因素,化解干扰因素,促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度朝有利的方向转变。上海合作组织正是中国多边外交战略实践的平台之一,它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起构成了中国多边外交战略的两个翅膀,从而使这一外交战略有序铺开。正因为如此,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中国可在这样几个方面进一步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即,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优先促进经济合作,保持与其它周边国际组织的接触和合作,打消美国对该组织的顾虑,积极探索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实践“新安全观”的新途径等。

国际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边境安全;外交战略;经济全球化

中共中央党校

博士

国际政治

宫力

2005

中文

D814.1

157

2006-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