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801394

现代性的缺失——金钱观念与二、三十年代小说现代性特征

王晓冬
南京师范大学
引用
本论文选择了金钱观念这个特殊的视角关注中国二、三十年代小说发展中的现代性特征,从文学思想、创作主体心态、实际文学创作三个方面分析了二、三十年代小说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缺失。 从文学思想的发展来看,五四文学所提出的“人的文学”不但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人在金钱方面的基本要求,而且将之等同于非人性化的自私与愚昧,在“立国”的迫切要求之下,五四文学所高扬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抽象概念化的人,缺少现实的土壤,因此,五四“人”的发现的现代性特征是不完全的。 在创作主体方面,传统士大夫心理对现代知识分子心理形成的制约作用。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与入世精神,传统延续的“义利”观以及精英意识,都在知识分子由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化身份的转型中让知识分子面对金钱,经历了比普通人更强烈的心理落差,充分体现出现代性进程的复杂与艰难。 在文学创作方面,小说成为了现代性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文学样式,而它在题材与结构方面也出现了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的现代性特征。但由于文学思想发展上因金钱观念造成的现代性缺失加上转型期作家对金钱的厌恶、愤激心理,在小说主题、题材、结构、叙事方面的现代性特征也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足与缺陷。 正是在金钱观念的视角之下,可以发现,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曾经被公认的一些现代性特征都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在金钱问题上他们没有能够辨别金钱的双向维度,无法正确理解现代性的双重内涵,更无法真正把握金钱的双向维度与现代性双重内涵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他们无法把握现代性的核心,即现代性的思维模式,而最终陷入了一场对金钱乌托邦的狂热追求之中。

中国现代小说;金钱观念;心理落差;思维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朱晓进

2005

中文

I246

75

2006-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