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清代前中期方剂学成就与特点研究(1644-1840)

马红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
引用
中医方剂,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本文选择清代前中期方剂学史为研究对象,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是努力挖掘方剂学新资料,为现实临床服务。通过对清代方书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新的方剂学资料,总结前人制方经验和思路,为现代中医临床处方提供宝贵的借鉴。二是方剂学史的研究,对于医学史研究,尤其是学术专科史研究有学术价值。因此,总结这一时期方剂学所取得的成就和其自身的若干新特点,探讨其发展内在原因和动力,期望对于未来方剂学的发展创新能够提供有益的借鉴,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研究表明,清代前中期,方剂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集中体现在方剂分类的尝试、方剂理论的探索与提高、创制新方三个方面。(1)《医方集解》所创的新的综合分类法标志着中医方剂学的初步形成。(2)清代前中期医家,在方剂学理论的探索与提高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药物配伍理论的丰富,体现在对药物配伍理论深入探索和提出方剂归经的观点。二是在传统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之外,清代医家对性味、五行生克、六气淫胜等组方原则的阐释和应用,均作了大量探索。三是对于方剂的服用方法,系统地进行论述,并加以总结提高。四是清代医家重视度量古今异制的问题,对此进行了详细而严谨的考证。五是正式确立了一些方剂学概念,如“通治方”等。(3)新方特别是温病方的创新,是此期乃至有清一代方剂学方面最大的成就。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分别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的温病辨证体系,并各立新方。王清任以瘀血立论,创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类名方。此外,外科、妇科、喉科等专科方剂也有所创新。   清代前中期方剂学,可以概述为以下五个特点:(1)重视理论,专篇阐发。清代前中期一批孜孜不倦追求医理的学者,如柯琴、徐大椿等,均有专篇论述方剂理论,述前人所未述,取得了突出成就。(2)制方化裁,讲究质量。以叶天士、吴鞠通为首的温病学家,讲求理法配合,立方丝丝入扣。所创之方,不仅切合临床实用,而且对每一味药的使用,都经过谨慎选择。如加减正气散类、承气汤类、复脉汤类等方,为后人所喜用,(3)清官药方,独具特色。清代宫廷方剂首重实效,不仅经方时方并用,而且兼顾补益和消导,以实际效果为目的。蔚然成风的代茶饮,多姿多彩的药引,大规模应用的成药,均是清官方剂中的珍品。(4)方书实用,精要简约,易于普及。清代前中期方书,均以实用性为首要特点。以《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绛雪园古方选注》、《成方切用》为代表的综合性方论类著作,虽然篇幅大不如前代,但在内容编排、方义阐释都十分注重质量,精益求精。由于这些方书实用性强,便于医生临床使用,故而形成了清代前中期方书受后人推崇,易于普及的特色。(5)单验方书,数量大增。按照《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分类,清代前中期方书共有307部,其中单验方223部。而清以前历代“方书”的总和只有167种。排除印刷、造纸以及其他诸多历史因素,仍能看出清代前中期单、验方一类“方书”的数目大增,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方剂学;方剂配伍;清宫药方;单验方;清代中医学史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

硕士

中医医史文献

朱建平

2005

中文

R289;R2-09

129

2006-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