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784655

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

李柏林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本文以淮北抗日根据地为个案,力图通过对根据地的减租减息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变迁的探讨,达到窥斑见豹之目的。也希望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为当前的农村改革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根据地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根据地的生产力。推动了根据地社会在经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引发了整个根据地社会的深刻变革:   乡村的土地逐渐向中、贫农手中分散,为日后土地改革中进一步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前提;阶级结构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乡村的两极地主和贫、雇农的数量逐渐减少,中农及富农阶层明显扩大,过去农村阶级结构中的两极分化格局,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转化,形成一种纺锤形的阶级结构。这种结构对于根据地政权的稳定、巩固和扩大,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造就了一大批扎根群众的农村基层干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主乡绅把持基层政权的情况,彻底改造了基层政权,使其成为以农民基本群众为主体的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传统的以宗教、家族、血缘及各种帮会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组织随着减租减息的进行,完全被新建立的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所取代。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组织化进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固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而且对此后中国的乡村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根据地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生活水平逐渐上升,生活状况日益改善,这一切为根据地的存在和继续扩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仅仅是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小小开端,只有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农民才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减租减息;淮北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土地改革;社会组织结构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近现代史

刘小林

2005

中文

K265.1;K02

57

2006-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