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章惠峰
中共中央党校
引用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般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时,往往把中国划分问三大地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既有静态的不平衡,又有动态的不平衡.所谓静态的不平衡,是指在同一时点上考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多层次的,不同区域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即使在同一区域内部,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所谓动态的不平衡,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段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这主要分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至今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后一阶段注重效率,实行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这带来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消极的影响主要是加剧了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从而引发了许多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很多的,既有布局和区位、历史、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从布局和区位的方面来看,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整个地区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尤其是许多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从现行政策来看,国家实施了向东部倾斜性的政策,已成为一个重要原因.国外政府在解决本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因地制宜地制定落后地区的产业政策,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导,通过行政干预刺激落后地区的生产性投资,注意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合作,实行区域政策法律化等.总体而言,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在改革开放前是实行的注重公平的平衡布局战略,但它带来了较低的效率;而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是注重效率的非平衡布局战略,但它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应是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适度不平衡的协调发展"的模式是较好的选择.这既是区域发展的战略模式的最佳选择,又是缩小东西差距的现实途径.为此,要注意完善中国生产力布局机制和注重发挥落后地区的"后发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大地带;政策倾斜;国外经验;适度不平衡的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

硕士

经济学

石霞

2004

中文

F061.5

28

2005-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