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632152

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史璐
武汉大学
引用
目的研究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组织学分级、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计数CD<,34>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它们间的关系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和复发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1970-2002年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经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121例,其中77例符合该次实验病例选择标准.复习临床资料,重新读片,采用Auclair提出的量化分级标准对该组病例行组织学分级.对其中4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的表达、计数CD<,34>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并行统计分析.结果77例中Ⅰ级32例占41.6﹪,Ⅱ级24例占31.2﹪,Ⅲ级21例占27.2﹪.经χ<'2>检验临床分期与组织学分级有关(χ<'2>=12.065,P<0.05).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复发均显著相关(P<0.05,log-rank检验).47例小涎腺MEC中MVD为27.73±8.72(15~56)/×200,MVD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均显著相关(P<0.05).47例中37例VEGF染色阳性(78.7﹪).不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表达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P>0.05,log-rank检验).VEGF阳性组MVD(30.85±8.42)明显高于阴性组(20.71±3.73),差异有显著性(t=5.655,P<0.05),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s>=0.6,P<0.05,Spearman).结论应用Auclair提出的量化分级标准对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行组织学分级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肿瘤细胞能产生VEGF促进血管生成,计数以CD<,34>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在小涎腺MEC病理学分级诊断中及对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应用价值.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组织学;临床分期;分级标准;小涎腺;生物学行为;肿瘤复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计数;病例选择标准;标记;肿瘤细胞;应用价值;血管生成;统计分析;随访资料

武汉大学

硕士

口腔基础医学

汪说之;陈新明

2004

中文

R739.8

34

2005-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