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593083

中国古代鬼观念与戏剧的双向渗透——元代鬼戏对前代鬼观念的积淀与升华

卜亚丽
河南大学
引用
该文主要内容有五个部分,并附有前言和余论.前言部分简要介绍鬼戏研究的必要性和该文的结构布局.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分析了元前鬼魂信仰中鬼事叙述的发展状况,按照中国人鬼神信仰形成的三重结构分别考察了官方信仰、学者信仰、民间信仰的特征,学者信仰是鬼事叙述的主导力量.魏晋志怪中的鬼话,唐代人鬼故事,宋代话本小说,其中的鬼怪谲异成分逐渐淡化,人间世俗之气逐渐增强,鬼魂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现实矛盾,实现作品主旨,而不仅仅在讲述一个个离奇怪异的鬼故事.它和戏剧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鬼戏.第二部分:考察了含有浓厚鬼文化气息的巫、优、傩、歌舞、祭祀仪式与戏剧的关系,推论戏曲从仪式中脱胎生成.第三部分:从鬼魂现身的舞台效果、鬼魂使形象更为完整丰满、鬼魂所具有的生命意识使戏剧产生震撼人心的美这几点,由浅入深地观照鬼观念在戏剧创作中的独特作用.第四部分:探索情节性因素与鬼戏乃至戏剧的成熟之间的联系.叙事艺术中的鬼观念反映学者信仰,属于传统中相对"雅"的部分:由仪式剧发展而来的戏剧雏形——神鬼表演,更多地属于民间"俗"文化范畴.雅俗互动结合,方产生鬼戏.周傩发展到宋傩,戏剧初步形成.目连戏是宗教仪式和鬼事叙述的最佳结合体,所以《目连救母杂剧》就成为最早的戏剧,也是最早的鬼戏.南宋的"官本杂剧",金院本,宋元南戏中的鬼戏和仪式剧有了明显的区别,多取材于鬼话故事或鬼神传说,是戏剧吸收叙事因素的产物,是戏剧生成之后接受新质,在创作中自觉运用叙事艺术成果的体现,也促使戏剧歌舞演故事本质的真正确立.第五部分:以戏中之鬼的类别为据把元代鬼戏分为冤鬼、情鬼、忠烈之鬼、愆鬼戏四种,分别探讨了各类型鬼戏的特征和成就,寻索其中的深层结构和劝化旨归,即儒释道交融的文化内涵.以善恶报应这一儒释道三家的内在契合点为中心,结合各类鬼戏展开对三者关系的论述.余论部分分析了元代鬼戏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和所取得的成就.

戏剧;元代鬼戏;鬼文化

河南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文学

张大新

2004

中文

I207.309

38

2004-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