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593072

孤独的行吟与不倦的探索——论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

郭玉红
河南大学
引用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个部分.引言回顾王安忆的创作道路及该文中论述的一组小说出现的背景,简要阐述了该文写作的意图.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觉的理论思考.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王安忆一面创作,一面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小说理论.物质化是王安忆小说理论的核心,有关逻辑性的思考推动着其思想往纵深处行进,"四不要"宣言彰显着她特立独行的姿态.从王安忆90年代的小说创作来看,她的这些鲜明独特的小说理论直接促成了90年代初期的创作高峰状态.第二部分:艰难的精神探索.从四个角度来概括王安忆在90年代小说中表现出的艰难的精神探索.一、孤独与漂浮孤独与漂浮是人类的基本处境之一.王安忆对之进行了持续关注和全程深度表达.在《伤心太平洋》、《纪实与虚构》等作品中,孤独与漂浮是一种弥散性的情绪和氛围,时时处处包围和填充着作家创作的空间.二、历史与存在王安忆以对历史真实和现实真实所抱有的几近虔诚的真诚,穿越时间、历史的迷雾,探询着个体生命、生存的秘密.《长恨歌》中的历史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出现,《纪实与虚构》中追溯历史与存在都是生命形式的依托,《叔叔的故事》中通过拆解"叔叔"几十年的历史遭遇,暴露出存在于时代的精神现象中的一场巨大的危机.三、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不仅是构成故事背景的必要手段,更是王安忆洞察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在《伤心太平洋》、《纪实与虚构》等作品中,家族、个体的生命的意义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展开.四、人间情怀与人文关怀在90年代初"人文精神"迷失的语境下,王安忆坚守着"思想者"的角色.在她的作品中,既有真诚的世俗关怀,着眼于现实人生的描摹,同时又积极探求人生的无限意蕴.《叔叔的故事》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对人文精神的脆弱性与虚伪性进行了质疑.《歌星日本来》对商业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予以深切关怀.《乌托邦诗篇》显示了重建人文精神之理想的决心与信心.第三部分:别样的小说世界王安忆的精神探索之路还包括对形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语言和叙事两方面.一、语言的魅力在王安忆的小说中,汉语的美学功能被发挥得夺人心魄.王安忆小说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大量叙述语言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的功能,充分显示出语言的力量和魅力.二、叙述的意味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由于理性之光的烛照而显得格外单纯执着,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上.结语部分总结王安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表现出的变化及求新的姿态和她对小说理论的探索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小说理论;王安忆;美学功能

河南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思谦

2004

中文

I207.42

25

2004-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