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593069

绝望中的希望之路——“在路上”电影形态研究

汤梦箫
河南大学
引用
该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提出"在路上"电影形态的概念.在引言中,作者将简单介绍进入作者研究视野的"在路上"电影的概况,同时引入电影形态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以下两组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公路电影和"在路上"电影;电影类型和电影形态.正文参考电影形态学的研究方向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漫游者和他的影子——"在路上"电影的精神特质.这一部分将从"在路上"电影的主人公"漫游者"身上发掘出该类电影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阐释.从漫游者由"无根的灵魂"到"觉醒情境",经历了"自欺"和"焦虑"的煎熬从而最终走向"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透视出整个人类对于自我价值的痛并快乐着的寻求.第二部分:因主之名——"在路上"电影的宗教形态.该部分立足于"在路上"电影产生的宗教背景,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角度考察宗教对这类电影从形式到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从宗教和世俗、信仰和救赎相对立的角度探索"在路上"电影为我们提出的另一种生存之道.第三部分:"在路上"电影的历史渊源.该章主要探讨"在路上"这一叙事形态的生成和发展:从希腊神话、流浪汉小说中寻找其原型模式,从美国西部文学和西部电影中找寻其发展轨迹,最后在美国早期公路电影中确立其最初的叙事规范和原则,从而在整体上勾勒出"在路上"这种结构的文化及文学源头.第四部分:简约而不简单——"在路上"电影的结构特征.该章选取了"在路上"电影叙事结构上的一些重要特征,以此来发掘此类影片在故事、结构与思想之间的贯通性.该章的关键之处在于对这类电影进行的是舍"面"逐"点"的研究,目的是使其结构上的相似点浮现出来,从而最终确定:"在路上"这种结构在该类电影中已不仅仅是叙事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叙事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整体研究,并站在中国电影的立场上认识"在路上"电影的价值,从而对中国民族电影进行展望.

电影形态;电影类型;宗教形态;结构特征

河南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胡山林

2004

中文

I207.35

47

2004-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