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论杨志军小说中的荒原意象

唐培香
四川师范大学
引用
摘要:杨志军的小说基于对青藏高原乡土的热情,他把这种热情外化为一种具体的形象——“荒原”.而这一形象既显示了自然环境的广袤,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对荒原人和动物的精神状态的展示,又有对社会信仰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思考,因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背景,而成了杨志军表现主题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载体——“荒原”意象.杨志军小说创作中的“荒原”意象本质是对现代人生命的存在状态所产生的思考,它是人类社会物质荒原、精神荒原、社会荒原三位一体的整体象征.而这种意象有藏地文化的潜移默化,有艾略特《荒原》和美国的荒野文学的渊源,也有杨志军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影响.本文以“荒原”意象为切入点,努力展现杨志军系列小说中对荒原精神文化的挖掘,从荒原意象的具体形象、内涵、特征进行多角度解读,发现荒原意象给他创作带来的得失,揭示其“荒原”意象的独特性和意义.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荒原”从自然的象征到精神的象征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而“荒原”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也有一个引入到发展的过程。目前对“荒原意象”研究的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英美文学的研究,对杨志军的创作中“荒原”意象的研究也还存在不足。  第二章主要论述杨志军“荒原”意识的建构过程。“荒原”意象是对“荒原意识”的演绎,而这一意识也经历了一个萌芽、发展、确立的过程。杨志军对“荒原”的关注源于他在青海生活的体验.早期阅读和藏地文化埋下了他写作的种子,他笔下“荒原”透露出的古朴与野性十分张扬。离开青海后,受到都市文化的冲击和中外文化的双重影响,杨志军的“荒原意识”也发生了变化,“荒原”的内涵扩大了,不局限于指荒原上的种种,更指向所有人类文明.2018年后,杨志军的理想主义精神再次勃发,他开始写他心中理想的“荒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杨志军更加清晰了“荒原”才是他的精神家园.至此,杨志军“荒原”意识完成了萌芽、偏移、回归与最终定型全部过程.  第三章主要论述杨志军小说中的“荒原”意象构成.从文本表达的构成来看,杨志军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构成了一个以荒境、荒原人、荒原动物为核心的磅大意象系统.“荒原”作为一个整体意象包括自然形态的荒原和人化的荒原;荒原人和荒原生物作为“荒原”意象的补充,呈现了“荒原”自由和野性的力量。  第四章主要论述杨志军“荒原”意象的内涵,“荒原”意象是杨志军对人、自然与命运关系的哲学思索。他笔下的“荒原”是三元合一:一是物质荒原,二是精神荒原,三是社会荒原,从生存的艰难、生命的意义和家园的隐忧三个层面可以诠释他独特的“荒原”意象.  第五章主要论述杨志军笔下的“荒原”意象的审美特征.杨志军笔下的“荒原”意象渗透着诗意性、神秘性、荒诞性的气息。杨志军的想象被他自身的“诗人情结”与藏文化的“浪漫主义”所激发的,他描写了很多诗意的画面,形成了“荒原”的诗意性。藏族人浓郁的宗教情怀,和藏传佛教的隐秘故事、史诗传说、寓言、神话等民间文化资源加深了“荒原”的神秘性。而“荒原”本身的野性和无序,“荒原人”在非理性心理支配下的行动,使得“荒原”具有了荒诞性色彩,在一众西部小说中显得摇曳多姿.  第六章主要论述杨志军小说中的“荒原”意象的创作价值。杨志军的“荒原”意象内核是藏文化,同时它直接来源于生态破坏现状的启发,因此具有民族精神和生态意识。“荒原”暗含的种种危机也给信仰缺失现代人以警示,提醒人类不停寻找和追逐信仰获得拯救。同时,在形式轻盈的儿童文学中融入“荒原”的生态书写和人性表达,也丰富了儿童小说的主题.  结语部分客观分析“荒原”意象书写给杨志军创作带来的得与失.“荒原”意象的大量书写使得杨志军的写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因此,杨志军的小说一直没有被纳入当下的主流批评话语语境中去。但“荒原”意象书写的价值也不容忽视,杨志军的“荒原”意象所指向的生态与精神危机,基于他切身的生命体验,符合时代的思潮,对当代社会的发展确有警示的现实意义。

小说创作;杨志军;荒原意象

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邓利

2023

中文

I207.4

2023-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