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的机制研究

黄培镇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  1.比较外支架、钢板及髓内钉固定在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临界骨缺损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为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构建一种简便、重复性强的Masquelet技术重建大鼠股骨临界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为之后展开Masquelet技术修复临界骨缺损的成骨机制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基于Bmp-Smad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修复大鼠股骨临界骨缺损的影响。  方法:  1.三种不同固定方式在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选取2011年9月至2022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抗生素涂层髓内钉组(A组11例)钢板组(B组9例)、外固定组(C组7例)。收集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原始损伤、既往手术次数、培养出的细菌等,比较三组骨缺损长度、骨水泥旷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愈合时间、骨不愈合例数、感染复发例数、浅表感染例数、肢体功能评分等。  2.大鼠Masquelet技术实验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20只,在右侧股骨中段截除了4mm骨组织,建立临界骨缺损区模型,应用金属接骨板内固定,在骨缺损区放置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的骨水泥旷置。4周之后将所有20只大鼠,予用麻醉后颈椎脱位处死,备皮、酒精消毒杀菌后取原入路,暴露出右侧股骨,观测右侧股骨大体外形,行影像学检测、从PMMA骨水泥旷置区切取诱导膜组织,观测诱导膜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3.基于BMP-Smad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的作用机制研究  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体重分层后随机划分为空白组、中药组、阻遏剂组、中药加阻遏剂组四个组,每一组分别有12只动物。动物造模采用第三章实验方法的手术步骤部分。补肾药物选取强骨胶囊(有效成份为骨碎补总黄酮)。中药组及中药加阻遏剂组给予骨碎补总黄酮灌胃、空白组及阻遏剂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阻遏剂组及中药加阻遏剂组腹腔注射LDN193189HC1,使用总量3mg/kg。于造模后第1天开始灌胃,至术后第4周取材当天,每天一次。各组选用12只大鼠获得诱导膜组织展开有关参考指标测试。通过X线检查观测金属接骨板、螺钉、PMMA骨水泥块,包括截骨端对位对线情况。应用HE染色观测各组诱导膜组织的形态学特征。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诱导膜组织中Bmp-Smad信号通路有关蛋白BMP-2、BMP-4、Smad-1、BMPR1A的表达情况;通过q-PCR检测分析各组诱导膜组织中,以上影响因子的mRNA表达。  结果:  1.三种不同固定方式在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A组患者清创后缺损长度为5.6±1.92cm,B组为5.9±1.96cm,C组5.8±1.79cm,三组组间比较,缺损长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下地时间为9.91±2.39周,骨愈合时间为20.09±4.64周,B组下地时间为17.83±7.06周,愈合时间为27.33±8.07周,C组下地时间为25.50±3.79周,骨愈合时间为33.00±3.16周。A组下地时间与B、C组比较显著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下地时间与C组相比时间较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愈合时间较B,C组显著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EFS下肢功能评分方面相比较,A组为73.64±4.20分,B组为64.22±6.36分,C组为59.71±5.22分,A组功能评分显著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总体并发症看,A组11例患者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9.1%;B组9例患者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4.4%;C组7例患者4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7.1%,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并发症分析,感染复发方面,A组1例患者感染复发,予重新清创旷置、改行Ilizarov技术治疗;B组1例因反复多次感染复发,最终行截肢手术;C组1例感染复发,后经多次清创旷置、外支架固定等治疗,骨折得到愈合,但骨感染仍然存在。A组感染复发率为9.1%,B组感染复发率为11.1%,C组感染复发率为14.3%。感染复发率方面,三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所有11例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愈合率为100%;B组2例患者骨不愈合,C组2例患者骨不愈合,A组骨不愈合比例虽然明显少于B,C组,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没有患者出现浅表软组织感染,B组1例,C组浅表感染例数最多,为2例,C组术后浅表感染比较较高,为28.6%,但三组相比,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大鼠Masquelet技术实验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20只大鼠都没有发生因麻醉或者灌胃等因素造成死亡的不良事件,手术之后1只大鼠因撕咬伤口缝线,导致伤口持续渗液、红肿,发生伤口感染。另有一只大鼠术后逐渐出现患肢畸形,术后4周行X线检查时发现远端螺钉松脱,骨水泥块移位,造模失败(后重新补齐),剩余18只测试实验大鼠接骨板固定良好,内固定未发生断裂、滑脱等现象。内固定成功比例90%,大鼠术后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出现显著感染征象。诱导膜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内层组织含大量的的新生血管组织,外层是成纤维组织细胞和胶原组织;诱导膜组织中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主要聚集在诱导膜近骨水泥一边。  3.基于BMP-Smad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的作用机制研究  造模之后4周,从各组X线检测结果看,接骨板、螺丝钉及PMMA骨水泥的位置均固定在位,无松动或者移位发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中药组诱导膜组织中BMP-2、BMP-4、Smad-1、BMPR1A的阳性表达较其他三组明显增强。诱导膜组织的westernblot检测结果证明和其他各组对比,中药组蛋白表达量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加阻遏剂组相比,空白组诱导膜组织中的BMP-2、BMP-4、BMPR1A和Smad1的蛋白表达量更高(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阻遏剂组各因子的蛋白表达量最低(P<0.05)。q-PCR检测结果可知和其他各组对比,中药组中Bmp-Smad信号通路中BMP-2、BMP-4、BMPR1A和Smad1的基因表达明显上升(P<0.05)。阻遏剂组Bmp-Smad信号通路有关因子的基因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  结论:  1.Masquelet技术治疗周期短,患者舒适度高,患者更能配合治疗,可以有效解决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问题,相比钢板和外支架固定,带抗生素涂层髓内钉固定再手术率更低,骨愈合时间更短,完全负重时间更早,可推荐作为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首选固定方式。  2.本次Masquelet实验模型具备可重复性高、易操作、实验费用少等优势,为本次实验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Masquelet技术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模型。  3.骨碎补总黄酮可通过上调Bmp-Smad信号通路上各因子的表达,来促进Masquelet技术中诱导膜成骨能力的提高及新生骨组织产生,进而对临界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骨缺损;临界骨缺损;信号通路;骨碎补总黄酮;诱导膜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博士

中医骨伤科学

黄枫

2022

中文

R687.3

2023-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