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基于影像学的膝骨关节炎中医“筋”“骨”关系评估与预后研究

苏安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  以磁共振和X线成像观察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病变过程中膝关节组织结构常见的影像病理形态学变化,按照中医基础理论“筋”和“骨”的定义范围将膝关节周围组织的影像形态学表现进行归纳分类,按照中医理论“筋骨并重”的思想建立评估模型,分析“筋”和“骨”相关因子相互之间及与治疗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建立“筋”、“骨”相关的KOA治疗和预后回归模型,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数据评估结果,研究中医“从筋论治、筋骨并重、以筋为先”治疗原则和膝骨关节炎“筋”“骨”病机关系。  方法:  本临床研究为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3月-2022年6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骨科住院患者中符合标准的、共计122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西门子3.0T超导磁共振仪器完成矢状面SAG-PD-FS质子脂肪抑制序列、矢状面T1-TSE序列、冠状位COR-PD-FS质子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TRA-PD-FS质子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对KOA病变关节进行检查。聘请具有5年以上的具有肌肉骨骼组织核磁影像诊断技术的高年资医生3人,分别参照ACLOAS法、WORM法、Guermazi方法、MOAKS法等,以半定量评估的模式,使用医院PACS系统,在常规MRI影像图片上进行股骨、胫骨、髌骨感兴趣区域划分,评估关节软骨表面缺损、骨软骨表面损伤、软骨下损伤、关节周围骨赘、关节结构形态异常、韧带变性损伤、关节积液滑膜炎症、半月板损伤撕裂挤压、关节周围肌腱附着点及滑囊信号异常、关节稳定性丧失等影像学表现,测量骨形态,评估K-L分级。  依据中医理论对“筋”和“骨”的概念的描述,将相关评估项目划分入“筋”、“骨”的范畴,应用主成分析法,依据各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各因子在综合得分模型中的权重,建立“筋”、“骨”评估体系,按照“筋骨并重”的原则以1∶1的权重最终形成“膝痹”的综合评分,相关数据应用到数据分析过程中。各因子在进行相关性分析过程中,均应用此数据处理过程获得该项因子的综合评分。在原始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模型内各因子与综合评分之间、与K-L分级之间、与治疗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进一步简化评估模型,最终建立预后模型。数据分析过程中Lasso-cox回归模型使用R语言编程,其余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相应数据包括定距型数据、定序型数据、定类型数据,依据数据和检验类型不同选择具体检验方法,包括Pearson相关性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Kendall一致相关性检验、卡方检验。  结论:  1.不同K-L分级的KOA病变存在关节软骨表面缺损、骨软骨表面损伤、软骨下损伤、关节周围骨赘、关节结构形态异常、韧带变性损伤、关节积液滑膜炎症、半月板损伤撕裂挤压、关节周围肌腱附着点及滑囊信号异常、关节稳定性丧失等影像学表现;  2.体重、病程、性别、年龄对KOA影像评分结果、K-L分级、治疗方式选择的干扰不同;  3.经过剔除与治疗方式无关的相关因子后,在中医“筋”“骨”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筋”、“骨”和“膝痹”评价模型能够满足评估的全面性的要求,具有优良性。  4.“筋”、“骨”相关因子评估数据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性,体现了KOA的中医“筋”“骨”病机变化和“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  5.以治疗方式选择和疾病预后为应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的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优良性,“筋”“骨”与治疗方式的相关性分析体现了“以筋为先”的中医治疗治则;  6.K-L分级、治疗方式选择、KOA病变发展过程中“筋”“骨”比重的变化等相关分析表现出与疾病变化的一致性,数据分析上存在一致性。  最终认为,在中医“筋”“骨”理论基础指导下所建立的膝骨关节炎影像学评估模型基础上,进行“筋”“骨”评估系统和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能够反应“筋”“骨”的病机变化和指导预后。

膝骨关节炎;影像学;半定量临床评估;预后模型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博士

中医骨伤科学

韩清民

2022

中文

R684.3

2023-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