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传教士报刊的灾荒报道研究--以《万国公报》(1874--1907)为例

付晨璐
华中师范大学
引用
灾荒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晚清中国社会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矛盾和冲突交织,灾荒频繁发生,且灾荒种类繁多,影响范围极广。传教士深刻地洞察到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在传教士报刊中大量报道灾荒问题,借此笼络民心并扩大当时在华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对中国晚清时期救灾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万国公报》办报34年间,作为晚清发行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传教士报刊,对该时期的灾荒救济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西方的救灾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救灾实践。  本研究以《万国公报》(1874-1907年)的灾荒报道为研究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对其文本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分析《万国公报》报道灾荒中所呈现的西方视角与宗教视角,在此基础上指出传教士报刊的灾荒报道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研究共五个章节,第一章对《万国公报》的沿革与发展、内容与性质,以及《万国公报》关注灾荒问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进行阐述;第二章对《万国公报》中的灾荒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概括其主要内容与特征;第三章、第四章分别结合报道文本探寻了报道内容中呈现的西方视角与宗教视角,并指出《万国公报》进行灾荒报道的根本目的;第五章剖析了传教士报刊中的灾荒报道对晚清中国社会救灾事业与社会文化的影响。  通过研究分析,可知《万国公报》经历了从直接布道到间接传教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克服异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采取了“孔子加耶稣”的“本土化”策略。其灾荒报道内容主要包括“灾荒情况”、“筹捐赈济”、“救灾措施”、“灾后保障”四个部分。这些报道明显呈现出中西方在救灾机制和救济理念上的差异,以及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冲突,彰显出传教士报刊报道灾荒的政治意图和以“济”传教的根本目的。虽然传教士报刊关于灾荒的报道时常带有宗教色彩,并在报道中隐含有文化侵略的意图,但客观上也推动了晚清救灾事业的近代化转型。

晚清时期;传教士报刊;灾荒报道;救灾事业;社会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

传播学

喻发胜

2022

中文

G219.29

2023-0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