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80岁以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与保守治疗疗效对比

随永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引用
背景与目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是80岁以上老人入院常见的原因,但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很少,对于高龄NSTEMI患者最优治疗方式也一直备受争议。本研究为了探索80岁以上NSTEMI高龄患者是否可以从介入治疗获益。  方法:本研究连续回顾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80岁以上NSTEMI患者,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190例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所有患者被分为保守治疗组(n=69)和介入治疗组(n=121)。收集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史、用药情况等,并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预后和死亡情况。建立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以患者死亡为主要研究终点,再次入院和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为次要研究终点,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治疗策略和死亡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比较分析两组高龄患者的生存率情况。考虑到混杂因素的影响,使用逆概率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进行对变量校正分析,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结局事件情况。  结果:随访期间发现介入治疗组死亡率为17.4%,保守治疗组死亡率为42.0%,介入治疗组死亡率远远低于保守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介入治疗组患者再入院率为14.9%,保守治疗组的再入院率7.2%,介入治疗组再入院率高于保守治疗组,然而差异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21)。两组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脑梗死发生率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组患者利尿剂使用率41(59.4%),显著高于介入治疗组33(27.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肌酐水平(OR=1.01,95%CI:0.10-1.03,P=0.05)和利尿剂的使用(OR=3.65,95%CI:1.56-8.53,P=0.003)与高龄NSTEMI患者是否行介入治疗密切相关。通过构建4个多元Cox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保守治疗组死亡率分别是介入治疗组的3.45倍(95%CI:1.77-6.75,P=0.0003;不进行校正因素);3.02倍(95%CI:1.52-6.01,P=0.0017;校正性别与年龄),2.93倍(95%CI:1.46-5.86,P=0.0024;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贫血因素),2.47倍(95%CI:1.20-5.07,P=0.0137;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贫血、心肌梗死史、CABG史,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肾功能不全等因素)。IPTW调整后,结果表明保守治疗组患者死亡发生率是介入治疗组的2.71倍;而两组间再发心绞痛、新发心力衰竭、新发心房颤动、新发急性心肌梗死、新发脑梗死和再次入院等次要终点的发生率都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存活率显著降低(P<0.001)。  结论:本研究表明,与保守治疗策略相比,介入治疗策略能明显降低80岁以上NSTEMI患者死亡率,但两组之间再次入院和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脑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策略更适合中国的NSTEMI高龄老年患者。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保守治疗;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内科学

吴永健

2020

中文

R542.22

2021-06-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