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王阳明“致”思想的德育意蕴研究

吕佳丽
苏州大学
引用
学校德育是道德养成和发展的摇篮,“知行不一”作为学校德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影响着学校德育实效性。事实上,“知行不一”不仅仅是知行方面的问题,它折射出当前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问题:德育内容方面主要的问题是重社会轻人本、德育过程方面主要的问题是重他律轻自律、德育方式方面主要的问题是重灌输理论轻主动实践。学校德育内容重社会轻人本的表现有: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内容偏功利化。学校德育过程重他律轻自律的表现有:视学校规范为道德路径、视教师话语为道德依据、视外在奖惩为道德动机。学校德育方式重灌输理论轻主动实践的表现有:缺乏对话的德育师生关系、知必转行的德育理想状态、重知轻德的德育认知模式。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三不朽”圣人之一,其主要思想有“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他把“致良知”作为自己毕生的思想精华。后人对王阳明“致良知”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对其“致”德育价值的挖掘相对较少。故把“致”作为理论工具,研究我国当前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部分困境,对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一定价值。王阳明“致”的核心要素:诚意、省察、践行;“致”的隐性属性:边界是至善,准则是适度,特性是缄默知识。  “诚意之致”对学校德育内容的启发是:引导“诚意之致”,发挥道德主体作用。具体解决对策为德育内容的人本化、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德育对象的诚意化。“省察之致”对学校德育过程的启发是:勿忘“省察之致”,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具体解决对策为规范的省察、教师的省察、学生的省察。“践行之致”对学校德育方式的启发是:重在“践行之致”,化为道德实践行动。具体解决对策为德育方式从灌输走向对话、从理论走向践行、从被动走向主动。“诚意”是“致”的前提,“省察”是“致”的保障,“践行”是“致”的关键,“诚意之致”、“省察之致”、“践行之致”三位一体方“至”得明觉之良知。

学校德育;致思想;道德自律能力;王阳明

苏州大学

硕士

教育学

李西顺

2020

中文

G410

2021-04-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