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仿生模板法制备铂类药物纳米粒的研究

王璐
苏州大学
引用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恶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国内外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但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大、疗效有限,并伴随较严重的交叉耐药等问题。临床常用的铂类化疗药物因水溶性及油溶性均较差、生物利用度低,常通过化学偶联或者前药修饰等手段实现药物负载,但至今仍缺乏高效的物理包载方式,导致铂类药物的载体研发受到限制。纳米药物载体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尺寸、结构、形状、表面性质等),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细胞摄取和肿瘤靶向性,从而有效改善药物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仿生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受到广泛关注,该类载体以生物来源的纳米结构作为模板,负载不同药物,模拟生物材料的天然功能,突破生物屏障,选择性靶向至肿瘤部位,将化疗药物精准地递送到目标肿瘤细胞中,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因此,本课题拟采用人血清白蛋白(HSA)和血小板膜(PLTM)为模板,构建负载铂类药物(如顺铂等)纳米晶的纳米粒,对其进行一系列表征,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考察其抗肿瘤作用。该工作对探索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新型载体,实现高效肿瘤高效、低毒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简要综述了铂类抗肿瘤药物、纳米药物载体、基于生物材料的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等。  第二章: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模板,通过仿生合成法制备了顺铂白蛋白纳米粒,并对其进行TEM、DLS粒径和形貌学考察,XRD、XPS、CD等结构性质的表征,以及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表明顺铂白蛋白纳米粒平均尺寸为7.46 nm且粒径均一、稳定性良好、形貌规整,为纳米粒发挥EPR效应奠定了基础。随后通过细胞和动物水平上一系列实验,进一步评价了顺铂白蛋白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细胞毒性和凋亡机制等,证明了纳米粒的肿瘤靶向性和抑瘤效果均优于游离顺铂;同时,还发现小鼠不同程度的死亡,并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从病理学角度分析小鼠的死亡可能和给药剂量相关,并且给予游离顺铂治疗的小鼠的肾脏受到的损伤作用更加明显,反映出纳米粒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第三章: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和文献调研,我们以与肿瘤细胞具有密切关系的天然细胞转运体系血小板膜为载体,通过仿生模板法制备了基于血小板膜的碘铂纳米粒。该纳米粒的平均尺寸为59 nm,粒径稳定性良好,尺寸均一,分散性较好;EDS能谱分析证明了该纳米粒包含Pt、I元素;进一步开展了该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摄取途径及亚细胞定位、MTT及EdU染色等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呈时间依赖性,主要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摄取进入溶酶体,其IC50为4.09μg/mL,EdU染色表明纳米粒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比游离顺铂更加明显,此外该纳米粒主要诱导肿瘤细胞的晚期凋亡。最后考察了该纳米粒的组织分布、药代动力学及对4T1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结果表明纳米粒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 T1/2β=25.91 h),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为7.08% ID g-1,表明该纳米粒具有较好的靶向性,显著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量,生化指标的检测则进一步验证了纳米粒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  第四章:对全文进行总结,一方面我们通过仿生模板法成功制备了新型铂类药物纳米粒,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简要阐述。

铂类药物纳米粒;仿生模板法;抑瘤作用

苏州大学

硕士

药剂学

陈华兵

2020

中文

R979.1

2021-04-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