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固体表面及吸附计算

郑晓婷
北京化工大学
引用
小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是研究催化反应以及表面扩散的关键一环,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经过多年发展,其对物质第一原理意义上的预测正在逐步走向现实,目前已经成为研究表面吸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结合尖端的原位表征技术,许多现象背后的机理得以揭示,极大扩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本文针对两类不同体系,采用DFT方法展开研究,以期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微观机理。  针对烯烃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优化了载体MgCl2不同的表面结构(α-MgCl2:104,101,102,110;β-MgCl2:010,011,012,110,111),探究其表面性质;计算了TiCl4和给电子体在MgCl2不同表面结构上的吸附行为,以及二者的共同吸附,分析不同吸附结构的协同、重构和键合特性。得出以下结论:  1.暴露四配位的MgCl2表面因裸露的位点多,表面重建效果明显,表面能普遍高于暴露五配位MgCl2表面。  2.TiCl4与内给电子体(internal electron donors,IDs)的共吸附表明,协同效应和电子效应对共吸附态的稳定或失稳起着重要作用。IDs的共吸附能的增加和减少分别与吸引相互作用和排斥相互作用有关。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强烈的排斥作用,TiCl4会从表面解吸。IDs与MgCl2表面的结合是由EB的HOMO和Mg的空位提供的配位键形成的。  针对不同离子液体在金表面的不同热电效应,研究了Au(111)表面与甲醇、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并探究了两种离子液体([EMIm][Ac]和[EMIm][TFSI])在Au(111)表面的吸附行为,从结合能、电子性质等方面来探究离子液体和金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1.在Au(111)表面吸附的甲醇和水分子下面都有一个强的电子密度电荷积聚,通过氧原子与Au原子结合。  2.当覆盖率为2/3ML时,水分子在Au(111)表面排布为六边形。相邻的水分子之间都能形成氢键,从而形成稳定的六元环结构。当存在两层水分子的时候,这两层水分子会形成互锁的双层冰结构。  3.通过计算吉布斯自由能,来探究温度对离子液体吸附的影响,从而验证了Au(111)表面上[EMIm][Ac]和[EMIm][TFSI]相反的热电现象。

表面吸附;原位表征;热电效应;密度泛函理论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

化学工程

刘志平;杨洋

2020

中文

O647.31

2020-1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