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东段侏罗--白垩纪放射虫及其地质意义

刘实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引用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广泛分布了大量的中生代深水沉积硅质岩,是限定蛇绿岩和新特提斯洋盆时代的重要生物地层约束。放射虫作为其中唯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种类,在开展缝合带内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的泽当地区侏罗-白垩纪硅质岩中发现的放射虫化石,以及缝合带中段日喀则地区冲堆组中的放射虫组合为研究对象,对比缝合带东段和中段的放射虫动物群特征,以期完善该地区放射虫生物地层框架。结合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恢复含放射虫硅质岩地层在新特提斯洋中的沉积环境,进而探讨新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  本文系统描述了放射虫化石共68属160种(含未定种),它们均产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地区的近朗沟剖面、老公山剖面、卓雪渡口南剖面以及缝合带中段日喀则地区的群让Ⅰ、群让Ⅱ剖面的层状硅质岩中。  从近朗沟剖面的9块样品中,获得了丰富的中侏罗世放射虫化石,包括25属42种。初步建立了3个放射虫组合,自下而上依次为:Laxtorum(?)jurassicum组合、Quarticella ovalis组合和Stichocapsa robusta组合。这些组合大致分别相当于西特提斯地区的放射虫UAZones1-2带、UAZone4带和UAZone6带,时代分别为中侏罗世阿林期、晚巴柔期和中巴通期。  在老公山剖面出露的硅质岩块体中共识别出放射虫19属28种(含未定种),其放射虫化石组合可与西特提斯区放射虫化石带对比,大致分别相当于UAZone13、UAZone17和UAZone22带,时代从晚侏罗世提塘期中晚期至早白垩世阿普特期。从放射虫化石的时代分布来看,该硅质岩块体的岩层层序是倒转的。由于硅质岩块体位于超基性岩之上,可能为新特提斯洋深水沉积的残片,其中放射虫化石的发现可为蛇绿岩体形成的时代限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从卓雪渡口南剖面硅质岩中获得了相当精美的放射虫化石,包括29属54种。其放射虫组合可与O'Dogherty(1994)在西特提斯地区建立的UA1-11组合对比,大致相当于Asseni带顶部及Turbocapsula带,时代为早白垩世晚巴雷姆期至阿普特期。这一组合面貌与日喀则地区冲堆组中的硅质岩所产的放射虫组合基本相同。  日喀则地区群让Ⅰ剖面和群让Ⅱ剖面出露了以枕状熔岩、硅质岩及砂页岩为主的冲堆组地层,其中硅质岩层中含有丰富的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本文分别鉴定出25属62种和29属60种,整体组合面貌可与O'Dogherty(1994)建立的Asseni带顶部及Turbocapsula带作对比,时代为早白垩世晚巴雷姆期至阿普特期。与上述卓雪渡口南剖面硅质岩放射虫化石组合可以很好对比。  对卓雪渡口南剖面及群让Ⅰ剖面、群让Ⅱ剖面中所产的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等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卓雪渡口南剖面硅质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和深水盆地的过渡环境;群让Ⅰ剖面中硅质岩部分样品接受的陆源碎屑较多,部分样品接受的较少,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至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群让Ⅱ剖面中紫红色层状硅质岩也为靠近陆源的大陆边缘沉积硅质岩。  依据卓雪渡口南剖面硅质岩与日喀则地区群让Ⅰ剖面和群让Ⅱ剖面硅质岩在岩性特征、所含放射虫动物群面貌和时代以及岩石地球化学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本文认为卓雪渡口南剖面的硅质岩段很可能是冲堆组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它与日喀则弧前盆地并无关联。  上述研究成果补充完善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和中段的侏罗-白垩纪放射虫生物地层格架,为解释新特提斯的演化等重要地质事件提供了可靠的时代依据。通过探讨了相关放射虫硅质岩形成的沉积背景及物质来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新特提斯洋的演变过程。

侏罗纪;白垩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罗辉

2020

中文

Q911.65

2020-10-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