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坚果壳》的超文性研究

杨洋
扬州大学
引用
《坚果壳》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十六部小说,它借用《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却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本文借助热奈特的超文性理论,将《坚果壳》与《哈姆雷特》进行对比研究,重点从人物性格特征、情节走向、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两部作品所呈现的明显反差。麦克尤恩一方面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前文本,建立超文本与前文本之间的联系,强调超文本生成于前文本;另一方面,他又在《坚果壳》中融入他对当代英国的审视和担忧,意图在作品主题及人物塑造上实现对前文本的改写和颠覆。因此,从前文本《哈姆雷特》与超文本《坚果壳》的缝隙和差异中,可以窥见英国社会以及审美旨趣的时代嬗变。  论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简要介绍麦克尤恩的生平以及《坚果壳》的主要内容,梳理《坚果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释热奈特的超文性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论文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分析《坚果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特鲁迪、克劳德以及胎儿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这三个人物与《哈姆雷特》中的对应人物(乔特鲁迪、克劳狄斯以及哈姆莱特)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在禀性上与后者截然相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从对人物的重塑来看,麦克尤恩的《坚果壳》是对《哈姆雷特》的颠覆性摹写。  第二章从社会现状、信仰缺失以及当代读者的需求出发,揭示两个文本差异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首先,骚动不安的社会环境为作者提供了独特的文本创作空间,麦克尤恩希冀用《坚果壳》揭示社会表面平和之下的无序与混乱。其次,随着世俗化进程的加快,宗教缺位和信仰危机愈发明显,进而导致了人性的扭曲,这在特鲁迪和克劳德的乱伦恶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随之而来,当代读者对文学的期待视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显然对世俗化作品更感兴趣。这一切都深刻影响了麦克尤恩的创作,他的《坚果壳》既是对这一现状的书写,也是对如何唤回读者对严肃文学热情的一次尝试。  第三章聚焦《坚果壳》独特的艺术风格。麦克尤恩在《坚果壳》中刻意与前文本保持距离,通过文类变革对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加以现代阐释,通过人物矮化使其更符合当代读者期待,通过动机变形使得作品关注焦点下移至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同时也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实现读者与人物的对话。  总之,《坚果壳》并非对经典悲剧的简单改写或是对莎士比亚的纯粹致敬,而是麦克尤恩站在当下视角与前辈作家的一次对话。它与《哈姆雷特》的反差既是麦克尤恩摆脱“影响焦虑”的一次努力,也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种种困惑和忧虑。

英国小说;《坚果壳》;伊恩·麦克尤恩;超文性

扬州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于建华

2020

中文

I561.074

2020-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