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汉语“很+NP”构式能产性的认知研究

韩欣桂
扬州大学
引用
“很”是高频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副词、动词。而“很+NP”是一种“程度副词+名词短语”的结构,是“很”的特殊用法。伴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语言变化,“很+NP”结构的用法呈现多产性,这引起了语言学界重视。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聚焦语义、语法或语用的某个层面,综合性研究和认知性分析的数量有限,且基本上都缺乏详实语料的支撑。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及其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探究“很+NP”构式的能产性。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阐明构式压制(Construction Coercion),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的隐喻和转喻以及凸显理论(Prominence)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分别能对“很+NP”构式作出解释,但各自存在忽略语境压制、未能厘清其认知机制和运行过程以及过分强调语义单位分析而忽视句法结构分析等不足。鉴于此,本文基于构式的特异性和系统性,主张将三者进行整合,构建CIP分析模型,旨在避免C、I、P各自的局限性,更加科学、全面地探究“很+NP”构式的识解和表达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BCC语料库的相关语料展开“很+NP”构式能产性的影响因子、认知机制和认知理据的探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分析在BCC语料库统计出的332个“很+NP”结构的组合特征和分布特征,表明“NP”的语义特征是构式部分能产性的诱因之一;进而聚焦于将较常用的“很+普通名词”、“很+专有名词”以及不同句型结构中的“很+名词”置于CIP分析模型逐次、逐类进行认知分析和解读,以期探究“很+NP”构式能产性的动因。  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N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赋义的影响。“很+NP”构式能赋予“NP”新意义,而且语境的不同,“NP”凸显的语义特征属性也不同,因此这种赋义是有选择性的,进一步可证明“很+NP”构式是具有部分能产性的。(2)“很+NP”构式的能产性的认知机制可以通过CIP模型来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和解读。简言之,“很+NP”构式的意义是“NP”的名词语义特征在词汇、构式和语境的三方压制和筛选下,借助隐喻/转喻使其具有了形容词性的语义特征,进而在语言使用中被凸显出来的结果。(3)CIP分析模型可以厘清影响“很+NP”构式能产性的认知理据:首先,能够进入“很+NP”构式的名词具有可被激活的表示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另外,此类名词可以为这一构式提供适切的“论元角色”,而且在符合上下文语境要求下,被激活的语义因子具有显著性,且与常用实例之间享有一定的相似性;再者,构式的基于使用的特征使得言语者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的功能性需求,并借助构式部分能产性机制的作用,形成一种基于使用的惯性。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IP分析模型能够对汉语的特异现象—“很+NP”构式的能产性作出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前人在构式能产性方面的研究不足。因此,以期后续研究可以试图纳入更多的语料,并对“很+NP”构式的能产性测量方法以及英汉各类“程度副词+NP”构式的对比展开研究。

现代汉语;短语构式;能产性;认知机制

扬州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王洪刚

2020

中文

H146.3

2020-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