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异化、分裂与消解--《终结的感觉》中主体的拉康式解读

成颖
扬州大学
引用
《终结的感觉》是巴恩斯的第11部长篇小说,并获得2011年度英国布克文学奖。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该小说的主题、叙事和伦理方面对小说中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集中于主人公托尼。从心理分析研究主体方面,学者们却并没有展开过多探讨。本文以拉康的三界理论和他者理论为依据,对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的三个问题主体进行分析,以丰富对小说人物的研究和扩宽小说的研究视角。  拉康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个三元组的“三界”框架对主体进行叙写。人的成长是由想象界走向象征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他者作为异己性的力量贯穿主体一生。无论是镜像中呈现出的小他者(the other)还是代表着人类生存秩序的大他者(the Other)都是异于主体、但又内置于主体并且支配着主体的力量。本文分析《终结的感觉》中三个问题主体:想象界中滞留的主体莎拉,两界夹缝中分裂的主体托尼和象征界消解的主体艾德里安。  本论文主体部分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分析滞留在想象界的异化主体莎拉,本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莎拉的行为和信件,探究她混乱的精神世界得出她是把自己的女儿作为假想的竞争对手、游离家庭伦理关系之外的自恋的女性。第二部分,运用拉康的精神理论解析莎拉,由于滞留于想象界中的镜像他者,莎拉产生了异化。第三个部分通过解析二次大战后英国女性社会角色变化挖掘莎拉产生异化的原因:其迷失于小他者并且大他者对其阉割失败。第二章分析在想象界和象征界夹缝中分裂的主体托尼,本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托尼压抑的记忆和三次情节突变,显示了托尼平庸表像下的侵凌性。第二部分运用拉康的理论解码托尼的侵凌性产生的原因:位于想象界和象征界夹缝处的托尼经历了社会权力与自我持存之间的冲突,对艾德里安的侵凌源于他的分裂性。第三部分是挖掘托尼分裂的根源:托尼从想象界走入象征界的过程中也就是他的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博弈的过程,分裂是其必然的结果。位于想象界和象征界夹缝处的托尼,镜像产生了理想自我,而艾德里安作为象征界的大他者的符号侵入到托尼的主体之中形成了自我理想,自我理想未能将理想自我塑性成功,最终镜像中的理想自我获胜,托尼的一生依靠想象来弥合。第三章节分析了处于象征界的消解主体艾德里安。第一部分分析艾德里安的死亡。作为加缪主义者,艾德里安认为只有认真地活着才是唯一的哲学问题。他决心用理性的力量反抗生活的荒谬,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第二部分运用拉康的理论解释自杀的原因:他与莎拉相爱的行为剥去象征界给他披上的秩序和道德外衣,他的自杀象征着被象征秩序惩戒的主体的消解。第三部分深层挖掘艾德里安作为主体被大他者——象征界符号消解的过程:尽管艾德里安意指用对大他者的欲望来代替对母亲的欲望,但是潜藏于无意识深处的被大他者压抑的对母亲的欲望使他陷入了俄狄浦斯的困境,并最终把他回实在界;母亲这个重要的小他者的缺席和大他者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导致了艾德里安的消解。  借助于拉康主体理论的阐释,本文认为,莎拉的误认,托尼的分裂和艾德里安的精神崩溃都是追求自主的自我和社会建构性力量之间张力下产生的典型的精神症状。巴恩斯意识到人类生存的困境,认为去探索生存的意义是作家的职责。如果不能了解自我与小他者和大他者之间的关系,本真的生存是无法达到的。只有意识到大他者的在场、以之作为生存的向导,并在主体的形成的过程之中与之对话,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作者试图创造一个值得自己和他人尊重的主体,这样的主体存在会变得宽容,愿意接纳他人和过去的自己,这使得象征界可以围绕可塑性的主体来结构。

英国小说;《终结的感觉》;巴恩斯;三界理论;他者理论

扬州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段国重

2020

中文

I561.074

2020-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