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葛译《玉米》民俗文化专有项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刘春花
扬州大学
引用
毕飞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中篇小说《玉米》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葛浩文及其夫人林丽君翻译的《玉米》英译本Three Sisters获得了“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和游艺的民俗。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时需要举行婚礼仪式求得社会认同;人的精神世界也存在民俗——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否则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文化是一扇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窗口,中国文学“走出去”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根据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分析葛浩文翻译《玉米》民俗文化专有项使用的策略,并以“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为工具,探讨其行为表现出的“求真”、“务实”倾向;其次,依据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双向评价三要素,即文本求真度、效果务实度及译者行为合理度,对葛浩文的翻译行为进行评价。  本文的结论如下:第一,针对《玉米》中的民俗文化专有项,葛浩文采用了四种保留策略(音译、非文化翻译、文外解释和文内解释)和三种替换策略(绝对泛化、同化和删除),使用保留策略的频率低于替换策略的频率,在传达民俗文化和满足读者需要之间偏向后者。随着葛浩文使用翻译策略的跨文化操纵程度增强,其翻译行为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从“求真”一端逐渐向“务实”一端靠近。翻译策略和翻译行为倾向对应为:音译——偏向“求真”,非文化翻译——偏向“求真”或保持平衡,文外加注和文内解释——保持平衡,绝对泛化、同化和删除——偏向“务实”。在这些行为倾向中,偏向“务实”的频率最高,保持平衡的频率较高,偏向“求真”的最低,表明葛浩文的翻译行为准则为“务实为用、务实兼顾求真”。第二,总体上,葛浩文的翻译行为合理度高。对其翻译行为的评价可划分为四种情况:文本求真度高且效果务实度高、译者行为合理度高者最佳;文本求真度低但效果务实度高、译者行为合理度高者较佳;文本求真度高但效果务实度低、译者行为合理度高者较佳;文本求真度低且效果务实度低、译者行为合理度低者最次。其翻译行为较佳的情况最多,最佳的情况较多,最次的情况最少。

文学作品;汉英翻译;民俗文化专有项;译者行为批评

扬州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周领顺

2020

中文

I046;H315.9

2020-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