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评价理论视阈下中英语言学著作他序对比研究

鲁云
扬州大学
引用
他序是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原作者邀请相关领域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撰写,常常涉及其对原作者及著作的介绍和评价,接而反映作序者对著作的个体态度。通过阅读他序,读者对著作会有一个比较全面且清晰的认知。然而,他序语篇作为一种典型的评价类语篇,却鲜少获得国内外研究的关注,国内外对语言学著作他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拟以中英各10篇语言学著作他序为语料,在评价理论之态度、介入、级差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框架下,探讨两者评价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实现手段之异同,并从文化语境、语篇特征、语言特性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研究发现:在态度系统中,中英评价资源具有相似的总体分布特征,但实现手段存在差异。其中,情感层面均以正面情感为主,这是由他序语篇的性质决定的。实现手段在情感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汉语他序动词的使用频率近乎于英语他序的两倍,而名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他序。这与汉英语言特性相关。汉语没有所谓的非谓语形式,所有动词在句中都是名副其实的动词。而从语言个性或特殊性上说,汉语倾向于用表示心理或意愿的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显性动态语言。相比而言,英语则可以采取名词化表达汉语动词的意义。判定资源的分布及实现手段均有显著性差异。“坚韧不拔”在汉语他序中占据最大比例,这表明汉语作序者在写序时注重评价作者不被困难折服仍迎难而上的精神。而在英语他序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是“真实可靠”,这说明英语作序者更倾向于赞美著作内容的客观真实和作者写作的诚实度,原因可能与文化语境有关。中英他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都是形容词,这是因为判定系统属于伦理范畴,是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因此形容词是最贴切的实现手段。汉语他序中副词的使用频率略高于英语他序,可能原因与汉语作序者偏向于描述作者的写作过程有关。鉴别资源呈现相似的分布规律,实现手段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评估”占据比例最大,“构成”次之,“反应”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以得出,中英他序都关注著作是否具有社会意义和显著性的价值。形容词由于其定性描写功能依旧是最主要的实现手段。  在介入系统中,中英评价资源在对话扩展层面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但实现手段存在显著性差异。“引发”类评价资源在中英他序中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原因与他序语类特有的评价性特征及作序者对著作的态度有关。“引发”有利于读者接收作序者的观点信号,从而有助于著作的推介。实现手段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原因与语言特性和作序者的文化导向有关。动词在中英他序中都占有一定比重,这是因为介入指语言学意义上的态度介入,作序者需要用动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引出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但英语他序中动词的使用频率仅为汉语他序的二分之一,而名词的使用频率却是汉语他序的四倍,这和英语语法体系中常用的词性转换有关。中英他序在对话收缩层面的分布特征及实现手段大体相似。评价资源都以“宣称”为主,这与语篇特征有关。动词占据最大的比重,这是因为不管是表达“否认”还是“宣称”,汉英作序者都需要用动词去反驳某种观点或声音或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级差系统中,中英评价资源在语势层面的分布情况和实现手段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语势增强”具有压倒性优势。语势增强能加强作序者态度和立场的表达,读者也能快速地认同作序者的价值立场。从实现手段来看,副词均占据最大的比例,原因和级差的性质和功能有关。级差是对态度和介入资源的分级。作序者用一些表示不同强度等级的副词来表达可能性和义务,这些表示强度和数量等级的词可影响作序者的态度和观点的表达效果。其次是形容词,作序者在表达情感、评估原作者的性格和品质、或鉴别著作价值的时候,常常会使用表示不同等级的形容词。此外,作序者使用的动词也具有分级性。中英他序在聚焦层面的分布和实现手段也呈现相似的规律。“锐化”占有主导性地位。聚焦的锐化对于加强作序者的态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加深了对读者影响的力度,使之更倾向于相信并且认同作序者提到的立场态度。从实现手段来说,评价资源在聚焦层面的实现手段的情况与之在语势层面的情况大致相同。副词依旧占据最高的比例。  本研究是将评价理论运用至跨语言对比分析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评价理论在英汉学术语篇对比研究中的一次具体运用,为译序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且有助于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交流与接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性。

语言学著作;他序语篇;评价理论;汉语;英语

扬州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俞洪亮

2020

中文

H15;H315

2020-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