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向“彼”而生--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文化困境

周玥
四川师范大学
引用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优越的教育熏陶和俄裔美籍作家身份赋予了纳博科夫自身俄美双重的文化背景,同时也造就了其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而《洛丽塔》作为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名作,却在发行之初引来颇多争论。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是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独白,讲述着自己一个中年男人对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恋。禁忌的道德关系,动人心弦的言语,精巧的叙述技巧,将大多学者的目光集中到对该作品本身文学艺术价值的研究。但除此之外,文中体现出的特定时代与社会背景,以及主人公与作者纳博科夫相似的移民身份,也使得《洛丽塔》有了值得我们去深究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倾向。本文将结合并运用纳博科夫的三个文学批评概念和利维斯主义的文化研究观点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在二十世纪美国大环境下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困境。  这篇论文分成三部分来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以及国内外对《洛丽塔》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本文所运用的文化理论基础和框架结构,表达了本论文的中心观点。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将分为三章进行:第一章结合文本对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的概念进行文化解读——这一审美标准是对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的鉴赏,并借此分析出亨伯特的文化精英身份;第二章则围绕纳博科夫的媚俗概念进行分析,尤其是大众文化中的媚俗倾向。文本中体现最明显的则是大众文化荼毒下的媚俗人物与社会现象,而亨伯特对这些人和事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对大众文化的蔑视;第三章与纳博科夫的“彼岸世界”概念有关。这是一个艺术幻想的世界,由无数记忆与情感交织的瞬间构成。其中文化怀旧的意识异常强烈,但直面大众文化与媚俗小仙女的诱惑时亨伯特却无法免俗甚至被部分同化,这样矛盾的心态使他最终陷入文化虚无的境地,不得不在“彼岸世界”永远流浪。第三部分为最终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阐明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向“彼”而生的生命意义一际着对彼岸的憧憬,人类或选择诗意地栖息在喧嚣的现世之中,用艺术的审美与想象来对抗时间的流逝与死亡的必然。

美国小说;《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主题思想

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秦苏珏

2020

中文

I712.074

2020-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