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胸腺瘤及胸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DNA甲基化分析

毕娅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引用
第一部分:胸腺瘤及胸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研究背景:胸腺上皮肿瘤(ThymicEpithelialTumors,简称TETs)为一组少见的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主要包含胸腺瘤和胸腺癌及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由于其发病率较低、病理类型复杂、病程进展及预后等不统一,且相关前瞻性临床研究较少,导致临床认识较为不足,成为临床患者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一大难题。  研究目的: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究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了解疾病相关特征及指导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至2017年收治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病理学、治疗及预后随访资料:性别、年龄、伴发疾病、肿瘤大小、Masaoka分期和/或TNM分期系统、WHO病理分型、临床特征、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化疗、放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其他)信息。采用Kaplan-Meier和Mantel-Cox对数秩检验方法分别对胸腺瘤和胸腺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胸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自2007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共收治33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其中,胸腺瘤患者229例,胸腺癌患者108例。229例胸腺瘤患者中,118例为男性,111例为女性,患者中位年龄为50.0岁(15-79岁)。其中,97例(42.4%)伴发其他疾病,以重症肌无力最为常见(79例,34.5%)。WHO病理分型以AB型为最常见(73例),其次为B2(56例)、B3(41例)、B1(31例)、A型(15例)及不典型A型(8例),剩余5例为不常见类型。Masaoka分期显示,106例患者为Masaoka分期Ⅱ期,100例为Masaoka分期Ⅰ期,20例Masaoka分期Ⅲ期和3例Masaoka分期Ⅳ期。多数(227例)患者接受根治性胸腺瘤切除术,52例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治疗。就179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及生存分析,10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4例患者发生死亡,1例死于肿瘤本身。胸腺瘤患者10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5.2%和96%。  108例胸腺癌患者中,64例为男性,44例为女性。患者中位年龄为52.0岁(22-80岁)。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93.5%(101例)。9例患者伴发其他疾病,其中3例伴发重症肌无力。Masaoka分期为Ⅰ期5例,Ⅱ期1例,Ⅲ期75例和Ⅳ期27例。相比而言,TNM分期结果为Ⅰ期5例,Ⅱ期27例,Ⅲ期49例和Ⅳ期27例。108例胸腺癌患者中,64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79例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治疗。就79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23例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15例患者死亡。COX生存分析显示,非R0切除为影响胸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4.867,95%CI:1.087-21.789,P=0.039)。年龄(年龄≥52岁vs<52岁:HR=4.792,95%CI:1.694-13.554,P=0.003、性别(女性vs男性:HR=0.309,95%CI:0.118-0.804,P=0.016)及血管神经侵犯(HR=2.893,95%CI:1.165-7.180,P=0.022)为影响胸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小结:胸腺瘤患者常伴发其他疾病,其中以重症肌无力最为常见。WHO病理分型以AB型胸腺瘤较为常见,且多数患者处于Masaoka分期早期(Ⅰ-Ⅱ期占比89.9%)。胸腺瘤患者10年生存率约为96%,足见其生物学行为的惰性。相比而言,胸腺癌患者少有伴发疾病。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约为84.4%和68.9%。非根治性手术治疗为影响胸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性别、年龄及血管神经侵犯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胸腺上皮肿瘤;胸腺癌;胸腺癌;总生存;无进展生存;COX比例风险模型  第二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于B3胸腺瘤与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研究背景:胸腺癌(ThoracicCancer,简称TC)为罕见的胸腺恶性肿瘤,其侵袭能力较强,早期即可发生转移。B3型胸腺瘤为介于其他类型胸腺瘤与胸腺癌间的病理亚型,其组织形态及生物行为与胸腺癌较为相似。有时单凭组织形态学较难明确诊断,致使临床患者误诊率较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集定位、形态与功能于一体的优势,常被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及患者预后分析。然而,关于两者鉴别诊断的免疫标记分子,目前尚无定论。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就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于胸腺癌与B3型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以探索最佳的分子或组合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材料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具有病理样本的B3胸腺瘤与胸腺癌患者,获得其石蜡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就黏蛋白1(Mucin 1,MUC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蛋白酶β5t亚单位(β5t)、CD5和CD117(C-kit)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免疫组化阳性标准为>10%肿瘤细胞阳性表达。同步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伴发疾病、肿瘤大小及Masaoka分期等基线数据。分别计算各指标表达对于胸腺癌或B3胸腺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等指标。  研究结果:15例B3胸腺瘤患者和20例胸腺癌患者中,MUCI、GLUT1、CD117及CD5主要表达于胸腺癌患者病理组织中,其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0.0%、95.0%、85.0%和85.0%。与此同时,B3胸腺瘤患者中MUC1、GLUT1、CD117及CD5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仅分别为6.7%、0.0%、0.0%和13.3%。相比而言,β5t主要表达于B3胸腺瘤患者中,所有B3胸腺瘤患者β5t免疫组化结果均为阳性。与此同时,仅1例胸腺癌患者β5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诊断分析显示,Glut1阳性表型能够较好地鉴别诊断胸腺癌患者(95.0%灵敏度,100.0%特异性),其次依次为CD117、CD5及MUC1。β5t对于B3胸腺瘤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其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5.0%。Glut1和β5t免疫组化表型联合可较好地实现B3胸腺瘤与胸腺癌患者的鉴别诊断,其灵敏度为95.0%,特异性为100.0%,诊断的准确率为97.1%,约登指数为0.95。  研究小结:Glut1免疫组化表达对于胸腺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而β5t免疫组化染色对于B3胸腺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联合Glut1阳性/β5t阴性免疫组化表型可用于胸腺癌与B3胸腺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胸腺癌;B3胸腺瘤;黏蛋白1(MUC1);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蛋白酶β5t亚单位(β5t);CD5;CD117(C-kit)  第三部分胸腺上皮肿瘤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及潜在病理亚型生物遗传标记物探究  研究背景:胸腺上皮肿瘤(Thymicepithelialtumor,TET)为一组异质性较强的胸腺上皮细胞肿瘤。研究显示,表观遗传学改变所致原癌基因活化及抑癌基因失活与细胞的恶性转变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究TET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及其不同病理亚型(A和B型)生物遗传标记物。  材料方法:采用Illumina甲基化芯片测序技术对比分析胸腺上皮肿瘤与瘤旁正常组织中DNA甲基化位点,并通过差异甲基化分析获得了一系列与胸腺上皮肿瘤、不同病理亚型(A和B型)及合并重症肌无力相关的差异甲基化位点。结合GEO数据库中A型和B型胸腺瘤甲基化及表达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就差异表达甲基化区域经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基因功能(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为评判上述DNA甲基化标记物对于不同亚型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文中进一步开展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以评判各DNA甲基化标记物的诊断价值。  研究结果:差异甲基化分析显示,相比于瘤旁正常组织,胸腺瘤组织呈现整体的去甲基化状态,其中包含119高甲基化位点和18999个去甲基化位点。A和B型胸腺瘤组织中共计有10014个差异甲基化位点(Δβ>0.2)。整合分析结果显示,36个基因近启动子区存在差异甲基化CpGs岛,其基因表达趋势与甲基化状态相反。受试者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联合应用其中11个基因(FEZ2、PTPRE、ATP2A2,CBLB、C5orf45、CPE、FSTL1、ZNF396、FRAS1、NAV2和LCA5)对于A型和B型胸腺瘤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研究小结:相比于瘤旁正常组织,胸腺瘤组织总体呈现去甲基化状态。A型和B型胸腺瘤组织中36个基因近启动子区存在差异甲基化CpGs岛调控基因的表达。其中,联合应用FEZ2、PTPRE、ATP2A2,CBLB、C5orf45、CPE、FSTL1、ZNF396、FRAS1、NAV2等11个基因对于A型和B型胸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胸腺上皮肿瘤;临床病理;DNA甲基化;整合分析;病理亚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梁智勇

2019

中文

R736.3

2020-06-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