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手术安全预警与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志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引用
第一部分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血压预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高灌注综合征(CHS)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一种重要的并发症。临床目前大多采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V)在术后较术前升高超过100%作为CHS的预警指标,但是其准确性有限。而术后异常增加的系统血压也是CH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尚无研究使用血压变化预警CHS的发生。本研究期望通过联合使用系统血压及MCAV在术后与术前的变化创建一种新的监测指标,用以更精确的预警CHS的发生。  方法:本研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及术后30分钟记录患者的MCAV及系统血压。并观察CHS的发生情况。联合血压及MCAV在术后与术前的变化,创造一个新的血流速度血压指数(velocity blood pressure index,VBI),通过VBI指数预警CHS的发生,并通过与单纯的MCAV变化的方法比较,验证VBI指数有效性。  结果:研究共纳入185名患者,其中6名患者发生CHS。在ROC曲线中,VBI指数预警CH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81,(95% CI 0.949-0.995),在选择最佳切点值VBI≥2时,其预警高灌注综合征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8.3%,阳性预测值为62.5%,阴性预测值为99.4%。其预警能力明显优于通过单纯血流速度变化的预警CHS的方法。  结论:在术后早期,CHS患者的血压比非CHS患者的血压升高更明显。VBI指数结合了MCAV及血压变化,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指标对CEA术后CHS的发生进行预警。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临床探索研究,其结果需要在更大的临床样本中得到确认。  第二部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头痛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处理策略  目的:通过回顾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CEA术后头痛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CEA手术的患者资料。临床观察指标为:头痛部位、疼痛程度、发生时间、是否合并中枢神经症状、是否诊断为脑梗、脑出血、脑高灌注综合征、头痛特点、头痛是否能自发缓解。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重度头痛的危险因素。  结果:男性11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有症状颈动脉狭窄97例,颈动脉严重狭窄110例。术后新发头痛发病率44%(63/143),发病时间分布在术后30分钟至术后第6天,有95%(60/63)的头痛在术后48小时内发生。79.4%(50/63)的头痛为术侧头痛,20.6%(13/63)为双侧头痛。在头痛程度上,重度头痛占4.8%(3/63),全部为术侧额颞部头痛,均合并中枢神经症状患者。  结论:大多数CEA术后轻中度疼痛以单侧为主,可自发缓解。CEA术后术侧的重度头痛发生高灌注综合征或脑梗风险较高,应进一步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以区分不同病理状态。既往卒中或TIA病史是术后重度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并发症;临床特点;安全预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血管外科

刘昌伟

2019

中文

R654.4

2020-06-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