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不要把我当外人”--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自我印象管理的质性研究

史茜伦
浙江师范大学
引用
随着社会发展,随迁子女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日益严峻。2000年,教育部围绕着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出台了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以下简称“两为主”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保障了教育公平,使得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人数不增长。然而,要想解决随迁子女育受教育问题,不仅需要关注随迁子女入校比例,更需要重视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的现实学习、生活境遇。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戈夫曼戏剧表演的观点,以浙江省N市B区W小学的随迁子女“小M”为个案研究对象,以印象管理的视角,对其在城市公办学校中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进行描述与阐释。在这一个学期的观察中,笔者有如下发现:  首先,笔者确定了研究场域,对照戈夫曼关于舞台的阐述和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笔者将城市公办学校视为表演的“前台”,通过一学期的观察与分析,作为“舞台”的城市公办学校——W小学具有以下四种特性:(1)自主空间锐减,掉进陌生秩序环境;(2)不对等信息传播机制;(3)表扬增强影响力;(4)隐性追求快节奏学习。  其次,在城市公办学校的舞台上,随迁子女小M印象管理的客观表现包括印象管理性质、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与不同互动主体的特殊关系。通过对小M印象管理过程的分析,归纳得出自尊与原生是随迁子女印象管理的基本目标;循序渐进是随迁子女印象管理的基本态度;细节取向是随迁子女印象管理的基本特征。小M的主要印象管理策略包括:模仿同辈、主动暴露契合点、推脱逃避、沉默、努力向上、约束自己。随迁子女小M与部分“观众”的特殊关系:“班主任”是随迁子女小M自我呈现行为的“领导”,对其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桌”是随迁子女小M自我呈现行为的“顾问”与“监督”,帮助其了解W小学以及班级内的规章制度,改正不规范行为。“同学”是随迁子女小M的“道具”,配合小M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父母”是随迁子女小M的自我呈现行为的“导师”,引领与点拨小M在城市公办学校的人际交往活动。  在随迁子女小M自我呈现的客观表现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影响随迁子女印象管理的因素。影响随迁子女印象管理的内部因素主要包生活经历、人际知觉;外部因素包括亲疏关系、父母期待。  最后,针对本研究随迁子女印象管理的现实情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具体围绕随迁子女、教师、父母三个互动主体,笔者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具体包括创新师生对话方式,增强随迁子女对城市学校的理解;建立家校沟通对话机制,给予随迁子女科学的发展建议;整合城乡文化,加速随迁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进程。

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自我印象管理;师生对话;家校沟通

浙江师范大学

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

周晓燕

2019

中文

G635.5;G444

2020-03-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