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数字评分法测量建立口咽部区域敏感图和新型口咽通气道设计的试验研究

张艾兴
南方医科大学
引用
目的:通过数字评分法测量口咽部敏感性,建立口咽部区域敏感图,为设计提高患者耐受性的新型口咽通气道打下基础。在口咽部区域敏感图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Guedel口咽通气道的形态结构进行改良,设计出患者耐受性好、保证气道通畅的新型口咽通气道。  方法:1、数字评分法测量口咽部敏感性的试验: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共92人,平均年龄(29±6)岁。受试者坐位平静后试验开始。使用指夹式脉搏血氧仪记录初始心率。记录初始心率后,嘱其仰头张嘴,轻触对照点告知此为0分分值后,使用一根棉签轻触口腔内各点(共33点),最长轻压时间为5秒。轻触每一点结束后让受试者使用口咽部刺激反射敏感性评分表格评分。同时使用指脉氧仪记录轻压后心率。受试者对每一点的感觉进行评分,测试者记录在每一点停留的时间及心率,并观察受试者有无咳嗽、呕吐等症状,询问并记录有无其他(如咳嗽、流泪、想打喷嚏等)特殊感受。评分分值区间为0-10,0分为无不适(以对照点为参照,即对照点为0分),10分为剧烈不适。评分越高表示病人对刺激的不良反射越敏感。收集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组内不同点的评分、耐受时间、心率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在传统Guedel口咽通气道的基础上,运用伯努利方程等空气动力学原理对结构设计进行分析改良,设计出耐受好、可吸氧吸痰、舒适度高的新型口咽通气道。  结果:1、数字评分法测量口咽部敏感性的试验结果比较:在92位受试者中,33个点中,总体平均分为(x)=1.81,评分最高者为4即咽后壁中心点(x)=5.88,最低为点(x)=0.56,为舌面区域的点26和32。平均分值在4-5分的点有点4、10、11、12,平均分值在3-4分者有点2、5、6,平均分值在2-3分的点有点1、3、7,平均分值在1-2分者为点8、9、15、16、18、20、24、25。平均评分在2.5分以上者为点1、2、3、4、5、6、7、10、11、12。这10点的评分与其他点的评分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点10、11、12(舌根部)与点1、2、3、5、6、7(软腭区)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点10、11、123点较点1-7评分高。而点4与点10、11、12之间的评分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左右相对应的各点(如2和6,3和5,10和12)评分之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区域而言,软腭区域的各点评分与硬腭区、舌部区和颊部区各点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软腭区域的各点评分较其他区域各点高。硬腭区(除点7外)、颊部、舌部(除舌根部点10、11、12外)各点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这几个区域之中无法得出哪一个区域敏感性更高的结论。  2、各点耐受时间的结果比较:点4、10、11、124点的平均值与其余29个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这4点的耐受时间明显低于其他点;但4、10、11、12点互相比较则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点4的平均耐受时间最短,为(x)=4.25。但4、10、11、12点互相比较则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其他各点耐受时间均在4秒以上,除点18外,7-9、13-33点每一点的均达到了试验设置最长耐受时间5秒。  3、各点心率变化的比较:试验中观察到刺激软腭区(点1、2、3、4、5、6)及舌根部(点10、11、12)时心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变化程度并不显著;刺激其他点时前后心率变化较小。且心率变化有越来越接近初始心率甚至低于初始心率的趋势。  4、形成了“半体式吸氧口咽通气道”、“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两种新型口咽通气道设计,并已申请国家专利。  结论:1、口咽部中咽后壁为敏感性最高区域,其次为软腭区域。如在设计中避开或减少对两处区域的刺激,可提高患者对于口咽通气道的耐受性。  2、在口咽部区域敏感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半体式吸氧口咽通气道”、“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两种新型口咽通气道,对口咽部敏感区域刺激小,不易发生呛咳,病人耐受好,同时整合吸痰吸氧功能。

口咽通气道;结构设计;耐受性;吸痰吸氧功能

南方医科大学

硕士

麻醉学

肖金仿

2019

中文

TH785.3;TH702

2019-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