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3586080

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周益波
华中农业大学
引用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农业能源投入与消耗的不断增加,并由此引发出来的以碳排放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国家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以低碳节能为导向,推动农业资源集约型利用,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农业部门中能源的消耗量少于工业部门,但农业部门的能耗效率较低,节能减排潜力较大。因此有必要从碳排放约束角度考虑中国农业部门能源效率。那么就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现阶段的农业能源利用现状以及碳排放情况如何?农业能源效率处于何种水平?其时序变化规律如何?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省域间的农业能源效率分布特征如何?影响农业能源效率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哪些?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从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空间计量角度出发,逐一对此进行解答。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农业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呈现阶段性特征,结构差异较大,且省域以及区域间的异质性特征明显。中国农业能源消耗总量波动的趋势呈现“平稳上升-波动上升-波动下降-快速上升”的四个阶段,内部结构中,煤炭、柴油占比最大,电力占比增幅最大。农业能源消耗排在前八位的省份农业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5.76%,后八位的仅占8.34%。优先发展区的农业能源消耗增量最大,保护发展区的增速最快。中国农业能源源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上升-剧烈震荡-稳定上升”的增长轨迹。碳排放内部结构中,电力所引致的碳排放量最多,汽油所引致的碳排放量最小。农业能源源碳排放量排序排在前八位的省份农业能源源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7.65%,排在后八位的仅占全国总量的8.68%。适度发展区的农业能源源碳排放量最大,而保护发展区的增速最快。  (2)农业能源效率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且存在地区的非均衡性,异质性特征明显。其一,中国农业静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演变轨迹呈现“平稳-下降上升”的演进态势,优先发展区的静态效率值大于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中国农业动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GML指数)处于下降态势,年均变化率为-0.15%。优先发展区农业能源的GML指数最高,保护发展区次之,适度发展区最低。从GML指数分解来看,中国农业能源规模效率水平处于上升态势,技术进步、技术规模、纯技术效率均处于下降趋势。其二,四大区域农业能源效率的总体区域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区域间差距逐渐扩大,并逐渐超过区域间差距,成为影响总体差距的主因。四大区域的区域内差距分别处于不同水平,并呈现差异化的演变趋势,且西部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中部的最小,其余区域位于中等水平。其三,农业能源效率出现由两极分布向单极分布的形势转变,农业能源效率的绝对差距扩大,各省份农业能源效率趋异,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处于下降状态。优先发展区和适度发展区均出现极化现象。其四,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状态有向上转移的趋势,具有维持原有状态的稳定性,农业能源效率较难实现跨越式的转移,且农业能源效率状态的转移大多在对角线两侧完成。其五,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相关性较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在高-高集聚区域,其次为低-低集聚区域。  (3)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存在空间效应,地理因素是影响农业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且各地区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其一,空间地理因素对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影响显著。城镇化水平、种植业内部结构以及农业产业集聚均对本省农业能源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收入水平、畜牧业结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财政支农政策、农业价格政策以及极端气候灾害农均对农业能源效率提升没有显著影响。其二,城镇化水平、农业价格政策有利于提升邻近省份农业能源效率,收入水平、种植业内部结构以及畜牧业结构均不利于改善邻近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财政支农政策农业产业集聚以及极端气候变化则对邻近省份农业能源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其三,优先发展区和适度发展区之间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各异。  基于本文分析结论,对于提高农业能源效率,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有如下政策启示:其一,合理控制农业能源消费总量,逐步转变农业能源利用结构;其二,开发和推广农业高效节能减排技术;其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适当扩大农业产业集聚程度;其四,分而治之,实行区域差异化农业节能减排策略。

农业能源效率;时空分异;碳排放;产业结构

华中农业大学

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张俊飚

2019

中文

F323.214

201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