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3573150

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对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作用和机制探讨

黄琳洁
山东大学
引用
目的:利用超声在麻醉前不同体位和腰麻后低血压时测量下腔静脉直径,探讨麻醉前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对术中低血压的预测作用及腰麻后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方法:纳入于椎管内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70例,ASA分级Ⅰ级-Ⅱ级,年龄为20-40岁。产妇进入手术室后予以心电,脉氧饱和度及血压连续监测,林格氏液持续输注,速度10ml/kg/h。麻醉医师于L3-L4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入2.5m10.5%罗哌卡因,硬膜外置管,必要时注入2%利多卡因至麻醉平面到T6-T8。若麻醉后产妇平均动脉压低于60mmHg或低于70%基础值超过30s时,则判定为腰麻后低血压[1]。  于麻醉前仰卧位(T1)、左侧卧位(T2),腰麻后低血压时(T3)、低血压时托抬子宫(T4)及胎儿娩出后产妇血压稳定时(T5),共采集5个时间点的下腔静脉图像,记录相应时间点心率和血压。通过检索和分析图像,测量计算每个时间点的下腔静脉直径及变异度。根据麻醉后有无发生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H组)和非低血压组(N组),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麻醉前、后下腔静脉参数与低血压的关系,腰麻后低血压机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麻醉前下腔静脉参数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效能。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组内比较:低血压组内与T2比较,IVCe在T1、T3时减小,IVCCI在T1、T3时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低血压组内与T2比较,IVCe及IVCCI在各时间点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间比较:两组间T1、T3时间点的IV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3时间点IVC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相关性:两组T3时间点的下腔静脉参数与血压有相关性,MAP与IVCe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26(P<0.01),与IVCCI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04(P<0.01)。  5.预测作用:两组麻醉前T1与T2时间点的IVCe比值(△IVCe)比较:低血压组为0.760±0.127,非低血压组0.971±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T1时间点的IVCCI比较:低血压组为28.8±11.8,非低血压组为20.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Ce及IVCCI均可预测腰麻后低血压发生,计算得出△IVCe预测最优临界值为0.828,若麻醉前不同体位时下腔静脉直径比值小于0.828,预测会发生腰麻后低血压,其敏感度为84.2%,特异性为80%;IVCCI预测最优界值为21.84%,若麻醉前仰卧位时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大于21.84%,预测会发生腰麻后低血压,其敏感度为80%,特异性为68.4%。  结论: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内径变化证实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的主要为下腔静脉受压迫所致。麻醉前产妇不同体位时下腔静脉直径比值以及仰卧位时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对腰麻后低血压的发生有预测作用。

剖宫产术;腰麻后低血压;发生机制;下腔静脉直径;超声测量

山东大学

硕士

麻醉学

张丽

2019

中文

R719.8

2019-09-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