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化石研究

邵叶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引用
埃迪卡拉生物群是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广布的生物类群,代表了目前己知最早的复杂宏体后生生物组合。对埃迪卡拉生物群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地球生物圈的组合面貌。  本文对产自中国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551-541Ma)石板滩段的一类圆盘状化石—Hiemalora进行详细的系统描述。Hiemalora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通过圆盘直径与似触手状结构长度的比值关系,建立了Hiemalora的定量形态分类。石板滩生物群产出的Hiemalora化石分为4种:Hiemalora stellaris、Hiemalora pleiomorphus、Hiemalora sp.1和Hiemalora sp.2。通过形态学对比,总结描述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常见圆盘状化石的形态特征。统计了石板滩生物群中Wutubus、Aspidella类、Hiemalora类、叶状体和其他生物类型的产出丰度,结果表明Hiemalora属于石板滩生物群中较为优势的属种之一,石板滩生物群可能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生态群落结构。  发现少量Hiemalora化石与茎干状结构相连,其中一枚产自石板滩段底部的标本保存完整,与茎干连接有叶状体结构,叶状体形态与Charniodiscus spinosus相似。结合纽芬兰地区发现的Primocandelabrum hiemaloranum,表明Hiemalora作为生物体的固着器官,起到抵御水流冲刷、支撑和固定整个生物体的作用。与其相连的叶状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表明Hiemalora化石可能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埋藏状态分析,Hiemalora在生物生活时位于藻席层之下的沉积物内,常呈正凸起状保存于岩层顶面,而茎干和叶状体位于水体中,生物死亡后,叶状体倒伏在藻席层之上,当岩层沿藻席层劈开后,在顶面保存为凹陷的印痕。  同时提出Hiemalora两种不同的生长策略,即主要依靠圆盘个体增长或似触手状结构长度延伸。通过统计分析叶状体面积和圆盘面积关系,发现叶状体面积和Hiemalora圆盘面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物通过增大圆盘状固着器个体大小来增强固着力,支持增大的叶状体。同时,利用固着器的大小可推断出叶状体生物的整体高度。

埃迪卡拉生物群;圆盘状化石;形态特征;群落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硕士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周传明;陈哲

2019

中文

Q914.2

2019-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