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广东省雷州附城主要红树林群落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

高天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引用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碳储量高、碳汇潜力强的特点,选择碳密度高的红树林树种和最佳的固碳环境用于造林和林分改造,将会实现碳储量的最大化。本文以广东省雷州半岛附城沿海红树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不同潮位、不同树种栽种模式下红树林群落的碳储量,并在高盐度、长时间海水淹浸的砂质土壤滩涂进行红树林碳汇林的垂直结构优化以及碳汇林的营造。本研究中,红树林碳储量包括植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两部分,植物碳储量通过对地上植物、地下植物和凋落物生物量的测定进行计算,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来计算土壤碳储量。  结果表明:  (1)红树林群落碳储量具有随树龄增大而持续增加的趋势,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碳储量的不断增加。无瓣海桑和秋茄群落碳汇速率最高时期分别是1-5年和1-20年。  (2)高潮位的红树林群落碳密度高于低潮位,潮位因素与树种因素对碳储量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潮位因素对不同树种的影响程度不同。  (3)20年生的各红树林群落碳密度排序为: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为下层的植物,“+”为相同层的植物),碳密度分别为305.52、236.26、178.15、172.96、145.99、136.98、97.42t·hm-2。  (4)垂直空间结构优化30个月后,林下栽种桐花树和白骨壤的无瓣海桑林相较于未优化前碳密度分别增长了38.07和16.69t·hm-2,增幅为60.62%和26.58%,碳汇速率分别增加了120.1%和32.1%。白骨壤存活率保持在80%以上,桐花存活率则下降到30%,从营造碳汇林的可持续固碳能力角度,应选择白骨壤作为红树林碳汇林垂直结构优化的乡土树种。  (5)营造的红树林碳汇林中,拉关木-桐花、无瓣海桑、拉关木、无瓣海桑-白骨壤群落在高潮带碳密度都能够达到45 t·hm-2以上,在低潮位带,除白骨壤外各样地固碳能力下降了30%以上,潮位带因素对固碳能力影响明显。在造林30月后,拉关木和桐花树存活率均在40%以下,其他树种均保持70%以上。综合存活率和固碳能力,在高潮位带可选择无瓣海桑、无瓣海桑-白骨壤这两种固碳能力强、环境适应性好的群落,在低潮带选择白骨壤、秋茄能够适应低潮位带生长环境,且其固碳能力随潮位带降低下降较小。  (6)土壤容重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有机碳浓度呈现出随土壤深度而减小的趋势,土壤碳密度最大的土层深度为0-20cm或20-40cm。

红树林;碳储量;潮位;垂直结构;环境因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硕士

湿地生态学

廖宝文

2018

中文

S718.5

74

2018-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