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3411722

双重中心——边缘空间结构:对当前城乡结构关系的一种理论建构

向维
山东大学
引用
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的状况,刘易斯的经典城乡二元论早已被认为不能对中国的城乡结构关系尤其是当前的状况作出切合实际的有效解释。诸多基于改革以来的城乡结构关系新格局寻求超越二元结构论的理论中,很少有明确将城乡结构视作一种社会空间结构者。因而,本文试图以社会空间理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而这种城乡空间结构的特征,表现为一种中心—边缘态势,即中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汲取、压榨,而边缘区域则从属、依附于中心区域。而城市和农村之间及城市内部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构成的双重嵌套结构,本文称之为“双重中心—边缘空间结构”。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乡结构关系是一种单一的中心—边缘空间结构,城市工业化发展不计后果地榨取农村,导致了惨痛的历史悲剧。改革以后,经过乡镇企业的兴衰及民工潮,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单一的中心—边缘空间结构逐渐消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开始出现分异,双重中心—边缘空间结构逐渐演成。  接下来作者基于以具体案例演绎理论模式的方法论辨析,通过实地研究的具体方法,以重庆为案例对双重中心—边缘空间结构的生产逻辑进行了分析。案例提供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内部那些大量农村外来人口聚居的城市边缘区域正是城市内部被再生产出来的一种农村性空间。这给农村带来的后果是农村作为边缘区域被进一步边缘化(空心化)。在城市中,通过征地拆迁的空间整理技术,城市的中心区域得到扩张,同时把原来居住在该区域的外来人口驱逐到更边缘的地区去。而这一技术的背后,是基于中国特色土地制度的所谓“土地财政”,地方政府掌控所有土地并通过卖地获得巨额资金,这一情形使得中国城市的空间生产独具特色,与西方主要由资本逻辑主导不同,中国的这一进程主要遵循权力逻辑。  最后本文对城乡结构关系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性的展望。认为只有在法律框架中争取城市权利的落实、改变不合理的城市规划方式,逐步建立起平等普惠的城乡空间结构,才能使城乡结构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本文最后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城乡规划;空间结构;边缘态势;社会空间

山东大学

硕士

社会学

林聚任

2018

中文

TU984.1

66

2018-09-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