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339525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格局演变与调控研究

谭博文
重庆交通大学
引用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近期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势必引起农村居民点利用格局的重大变化。揭示新型城镇化对于农村居民点格局演变的影响,这不仅是一个农村发展的问题,更是涉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本研究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被列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区的天津市蓟州区和北京市通州区的农村居民点。通过对两个区域1960年、1980年、2000年和2015年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人工解译判读,得到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矢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根据以上成果开展了后续研究工作。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系统研究了1960s-1980年、1980-2000年和2000-2015年三个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分析了各个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机理,并对两个试点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相同时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异同,进一步分析了两个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  (2)从生态景观格局角度对各时期农村居民点面积、数量、形态及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各时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并对两个试点区同一时期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作了对比分析。  (3)运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各年期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密度进行计算,根据算得的居民点空间核密度分布图对农村居民点聚散情况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ArcGIS10.5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各个时期起止年份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核密度值进行差值运算,得到乡镇尺度上各时期的农村居民点密度变化的强度和空间分布,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策略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综合分析了两个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核密度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阶段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特征。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结合国务院先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国家重要领导人在多次全国性大会上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科学论断,有针对性的从研究区镇域尺度上提出了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农村居民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调控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  (1)两个试点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大致相同。1960s-2000年土地利用主要受当时国家宏观政策和人口变化及迁移情况影响,其中1960s-1980年变化主要发生在农村区域,1980-2000年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及周边地区;2000-2015年,城市和农村均有较快发展,但城市发展速率远高于农村。  (2)通过对居民点空间演变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其演变规律可以发现,从居民点自身发展来看,两个试点区农村居民点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1960s-198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期两个区域农村居民点扩张较为明显,而中间的1980-2000年20年间农村居民点发展较缓慢;从居民点空间格局来看,蓟州和通州的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完全不同,蓟州主要以居民点增加为主,而通州则以居民点融合为主。  (3)两个试点区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在2000-2015年快速增加,且未出现明显居民点消退的情况,由此可知:某一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扩张融合会引起该区域居民点核密度值显著减小,而新增居民点则会使其所在区域居民点核密度值显著增加。  据此,地处蓟州区北部山区的下营镇、孙各庄满族乡、罗庄子镇、官庄镇、许家台乡、穿芳峪乡,及南部平原区的邦均镇、侯家营镇和下仓镇的核密度明显增长区域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通州区居民点核密度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值减小相对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于家务回族乡中部、永乐店镇中部、漷县镇中西部及西集镇南部区域。这些区域与县域内其他区域相比,在未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小城镇发展策略在空间上应落实到这些区域。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空间核密度

重庆交通大学

硕士

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邓睿

2018

中文

TU982.29

70

2018-08-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