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

张治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引用
中国面临的是一个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如何通过工业化完成现代化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好中国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西南山区历来是我国“落后”地区,严重制约国家现代化整体目标的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丘陵、平原呈现明显的梯度。以攀枝花市为例,解析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点,可为西南山区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首先通过规范分析,厘清农业现代化的逻辑,构建“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水平测度数学模型;在系统刻画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质现代化指标体系”和“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分别测度攀枝花市1980-2015年以及西南山区省域尺度2015年农业现代演进化水平;以测度结论为依据,分别从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解析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和特点。其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动态分析攀枝花市1980-2015年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生态承载力变化,揭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再次,以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为核心,梳理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九大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山区农业现代化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探寻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的新动能,提出实现“两个转变”、“三个协调”的政策操作思路以及走产业融合带动、物质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协调演进的对策建议。  研究主要结论:“物质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农业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和价值诉求缺乏体现和判断,测度结论可信度值得商榷,对农业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演进动力过早衰减解释乏力。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演进动力做出合理解释。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水平略高于全国,演进速度提前进入衰退期。固定资产投资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演进,2015年投资增加到2000年的95.5倍,达到国际完全现代化标准值的5.94倍,演进水平与物质资本投入力度不匹配。直接原因在于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滞后、“回流效应”未形成,农业从业人员(农民)现代化程度偏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如果未来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攀枝花市将在2028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59年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攀枝花市及西南山区承载力水平较低,整体上“生态赤字不高,生态压力极大,生态协调度差”,攀枝花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极低,资源利用效率很高。西南四省市农业现代化处于快速发展初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年,除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之外,物质资本投入极低,导致演进乏力。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西南山区应以工业为支撑,实现三次产业融合,特别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必须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严守生态红线,遴选比较优势产业,以要素驱动并迅速转向效率驱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演进,实现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生态足迹模型;产业融合;人力资本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博士

区域发展

唐华俊

2017

中文

F327.7

123

2018-08-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