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高产强筋小麦藁优2018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刘慧婷
河北农业大学
引用
为明确减量播种和减施氮肥对冬小麦群体生育动态、茎秆质量、抗倒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河北省冬小麦高产防倒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强筋优质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于2015~2016年度在清苑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种植密度(D)为主区,设3个水平,分别为:基本苗210万/hm2(D210)、330万/hm2(D330)、450万/hm2(D450);施氮量(N)为副区,设3个水平,分别为:全生育期施纯N0 kg/hm2(N0)、120 kg/hm2(N120)、240 kg/hm2(N240)。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群体总茎(穗)数的影响显著。3个种植密度间各生育时期的群体总茎数差异显著(除孕穗期和成熟期外),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拔节期达到高峰,之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不同密度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穗)数大致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总成穗率和分蘖穗比例显著降低,主茎穗比例却显著增加,D330和D450的主茎穗比例均高于分蘖穗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成穗率和主茎穗比例逐渐降低,分蘖穗比例则逐渐增加。  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越冬期至孕穗期逐步增多,但在成熟期则逐步减少。在越冬前、起身期和开花期,种植密度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显著,在成熟期,D330和D450的干物质积累显著低于D210。经济系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除孕穗期外,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拔节期和成熟期,3个施氮量之间的差异均显著。经济系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3.小麦单株茎数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开花后保持基本不变。不同密度处理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开花21 d内基本保持不变,开花21 d后迅速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单株茎数和旗叶SPAD值均逐渐增加。在拔节期,3个施氮量处理间小麦单株茎数的差异均显著,其他生育时期N120和N240的差异不显著。  4.种植密度对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的影响显著,但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对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施氮条件下,产量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D330最大。穗数和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均呈增加趋势。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增加,同时干粒重降低。在D210条件下产量以N240最高;在D330条件下产量以N120最高,且N120与N240的产量显著高于N0,N120与N240的差异不显著。  5.在籽粒形成期和蜡熟期,种植密度由D210增加至D330,小麦株高和茎秆重心高度显著增加,基部节间充实度、秆壁厚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株高和茎秆重心高度以N0最小;基部节间长度、粗度和秆壁厚度在3个施氮量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茎秆充实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N120和N240在籽粒形成期差异显著。  6.相关分析表明,基部2个节间抗倒伏指数分别与株高、节间粗度、基部第1节间充实度和第1节间杆壁厚度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与株高是负效应,与上述其他茎秆形态指标是正效应;基部节间长度和第2节间充实度分别只与基部第1节间的抗倒伏指数的相关性显著;基部第2节间杆壁厚度分别与基部2个节间抗倒伏指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抗倒相关指标的交互效应不显著。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抗倒性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  综上所述,基本苗210万/hm2、施N225 kg/hm2左右是同步实现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和确保较高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范围。本试验开展的2015~2016年度小麦生长季,冬前降温比正常年份早14天,冬前积温仅388.2℃,比常年下降25%左右,导致分蘖数量和最终成穗数大幅降低,故种植密度也需进一步验证。

冬小麦;种植密度;施氮量;作物产量;抗倒性

河北农业大学

硕士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李瑞奇;李东晓

2017

中文

S512.11

66

2018-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